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如题所述

这个我知道,

全诗:

旷怡亭口占

马一孚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译文:

时空流转,不知经历了多少世轮转,江⼭已然有了⼀些变化,但这旷怡亭尚且还在这⾥。

登临这⾥的都是旷达开朗之⼠,中华神州⼏经丧乱,还是有⼀些经典遗留下来。

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喜悦之情。

长空呵,给仰望天空的⼈送来了鸟飞过的痕迹,这痕迹若有若⽆,其实很难观察到,只给称为万物之灵长的⼈,留下了似有似⽆的,像是幻象的情景。

创作背景

国学大师马一孚想将复性书院迁到乐山乌尤寺,于是与叶圣陶、贺昌群一起去乌尤寺考察,在乌尤寺尔雅台旁的旷怡亭,马一孚写下了这首《旷怡亭口占》。

赏析: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流转,指运动变迁。马一孚是研究佛学的大师,流传一词还是佛教语,指因果相续而生起的一切世界现象,包括众生生死在内。流,相续。转,生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战争,有灾祸,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很多事物都消失了,而乌尤山上,旷怡亭还在那里。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旷士:乌尤山旷怡亭,在历史中有许多文人雅士登临赏景,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这里的旷士也指与马一孚一同游赏的叶圣陶与贺昌群。

遗经:相传,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曾在旷怡亭处注释《尔雅》。

登临旷怡亭的都是旷达之士,历经丧乱,依然留下了造福后人的经书。

马一孚先生在那动乱的时代,依然主办复性书院,便是想传经。世事在动乱,中华文明的经典不可断绝。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已经认识到世界的广大,但却更加怜爱青青的草木。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最后两句颇有禅意,辽阔的天空中,鸟飞过去了,鸟在空中是不会留下印迹的,就像世间所有的事物一样,逝去了就逝去了,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诗人马一孚却说天空有鸟印,这是人的幻觉,但这种幻觉却又真实地作用于人的心灵,引起我们内心的触动。

这首诗最经典的还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一联,这一联展现出了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他认识的世界就越来越来,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世界越来越大,个人能掌控的范围就越来越小,于是我们不停地遭受世界的挫折,不断地认识到世界的残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地抛去了自我,成为了残酷世界的一部分。

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于是我们便想成为“以百姓为刍狗”的“英雄人物”。

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恐怖的“黑暗森林”,于是我们便想成为拥有“狼性”的狠人。

然而,真正伟大的人格,是即使看透了世界的残酷,依然能温柔对面对世界,即使历经人世沧桑,依然不放弃内心的良善。

即使看到了世界的广大宇宙的恢宏,依然对青青草木有着无限的怜爱,这样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7
原文出自《旷怡亭口占》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白话译文:

  已经经历了那么多世纪,这个亭子还依然存在。来到这里的都是旷达之士,所以即使经历了乱世也还存在经典。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经历了很多,但还是要爱惜小花小草。抬头看天空留下一群鸟的痕迹,留下的幻影与我相伴。

  赏析: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一种境界。已识乾坤大,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这是一种人性,比如有的人,一旦见了大事,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

  以为自己懂这么大,影响力这么大,就失去了对草木,甚至人的同情与关爱。开始做坏事,伤害别人。大奸大恶,大奸,往往如此,就是所谓的“非厚德不能载物”。

  但是有些人不同,一方面,见贯了大事基本的人性却丝毫无损。两种人根本的差别其实就是“敬畏之心”。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所以,对自然,对人性,当有敬畏之心。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浮华乱世之中,

剔除掉所有干扰,始终听从自己的本心,遵循自己的本心去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不攀比不羡慕不依附,活出不卑不亢。

任凭外界如何浮躁,

始终潜心在自己精神世界的后花园里,修篱种菊,读书赏花,喝茶养生。

只有精神至简,灵魂才不会被俗世所困。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从来不是容貌倾城或才华惊人或富可敌国的资本,

而是深深根植于骨子里的温暖、良善、正义。

有这样两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越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内心越是悲悯,更会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处处让人感到舒服。

也曾经吟诵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感叹

“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触景伤情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但是,在具有禅心的诗人眼里

却能看出一份豁达、通透甚至慈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