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在古代叫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18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引证

一、先秦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译文:汤里有菜可使用梜)。

二、西汉书法家史游《急救篇》中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译文:筷子,又名梜,是夹食物的)。

三、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译文:民间的习俗忌讳,各地都有,而吴中为严重。如行船忌讳‘住’,意思是‘翻’,所以以‘箸’为‘快儿)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扩展资料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世界上最长的筷子是以百年以上的老红松木为原料,历时一年制作完成,其长度为6.295米,方头宽11厘米,圆头直径7.5厘米,重达53.7千克,现保存在沈阳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