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歌的相关经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09

2006 年12月,凤歌凭借《昆仑》一书荣获武侠图书界最高奖项——今古传奇武侠文学奖一等奖。多家媒体评论,这基本确立了他作为大陆新武侠小说领军人物的地位。但是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却有点不以为然,“我不觉得有新武侠小说这个文学派别,可以说大陆这帮写武侠的年轻人,没有哪一个不是受前辈大师的影响,拿我本人来说,我也是从模仿金庸开始的。而且因为年龄的原因,到现在没有哪个作者写作的年龄超过了5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想成为独立的派别是不可能的。只有15部作品的金庸都写了近20年的武侠,更不用说古龙、梁羽生这些有着数十部作品的老作家了。因为我们没有有分量的作品出来,文学派别的存在是要靠作品来说话的。”
《昆仑》使得凤歌基本确立了“大陆新武侠领军人物”的崇高地位,《沧海》则是凤歌全面超越《昆仑》的新作,是凤歌构建的“山海经”系列第二部,“山”是《昆仑》,“海”是《沧海》。《沧海》的出版是大陆新武侠出版的大事件。《沧海Ⅰ》、《沧海Ⅱ》上市一个月销量即突破10万,稳居各网上书店销售排行榜。《沧海Ⅲ》在四月中旬又将在全国火爆上市。
凤歌是谁?他生在三峡,长在三峡,其长篇武侠小说《昆仑》卖了80万套,29岁就被读书界称为金庸后大陆武侠小说的领军人物,但重庆人对他却知之甚少。
他曾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痴,儿时的图书馆伴随奉节老城永沉江底。弱冠之年他离乡求学,却违背了父亲从政的期望,一不小心成为了写书、编书之人。
他彷徨过茫然过,深深体味到一个漂泊的文化人“白居不易”。他恃才东出夔门,潜心创作三年终得《昆仑》,自此一鸣惊人。
2月4日上午,凤歌履约来到重庆磁器口古镇。踩着石板路,穿行在低矮陈旧的民宅间,凤歌的步伐时而迟疑,时而灵异。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磁器口,也是为数不多的几次途经重庆城。
“一条仿古的街道,门挨门窗挤窗,每一个伸出的头颅都是在兜售商品,古人见了也会觉得滑稽,其实却很魔幻很动漫。”在一家临江的茶楼落座,凤歌说了一点感想,“我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人,不善于观察生活。写武侠小说原是为了娱乐,没想到会成功。从自己想写,变成为合同必须写,这两年我真正感到有些疲累。”
白帝城边一介书痴 图书馆里的守望者
对于这个生在三峡长在三峡的青年才子,重庆人并不太了解。凤歌的家靠近老城的码头,下一百多级石阶就到长江边。此处江面很窄,江水湍急。两岸连绵的山峰直插云端,险峻而神秘。这里就是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发轫地,也是“夔门天下雄”的瞿塘峡起点。
“我是独子,虽然现在1.83米的个子,但小时体弱多病,同学都喊我病殃殃,还因为生病休学一年。”凤歌推了推眼镜,他说,自己小学五年级就近视300度,现已超过800度。
对于孩提时的生活,凤歌只能在记忆里寻找。县图书馆是他最爱去的地方,上小学时他就在那里读完了四大名著。“县里去图书馆的人很少,周末经常就我一人。因实在冷清,有一天突然通知我图书馆关闭了,要我去还借阅的书。”
凤歌后来将读书的阵地转移到租书摊。每天放学后,他都到书摊看一两个钟头的书。冬天寒风刺骨,小手冻得红肿皲裂。妈妈心疼地为他打了一双毛线手套,但他嫌妨碍翻书页,经常不戴。后来将书租回家看,为了节省租金赶时间,经常等父母睡觉后,偷偷点起蜡烛看书,近视眼的度数就这样越来越深。
“什么叫如饥似渴,我直到现在,都只能在读书中体会。”凤歌有些腼腆地笑笑,“不管是什么书,哪怕是世界上最深奥、最枯燥的书,我只要看上十分钟,就能进入状态。”
上了四川大学,凤歌的阅读更如鱼得水,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图书馆最后的守望者”。他读完了诸子百家、各类史记和近百部世界文学名著。“最喜欢的书是《红楼梦》和《追忆似水年华》,起码读了十几遍。”
放弃公务员当记者 处女作是科幻小说
1997年,凤歌从奉节中学毕业后,考进四川大学学习行政管理。选择这个专业,凤歌说,纯属遵从父命。父亲兢兢业业一辈子,连续当了四届县劳动局局长,后又被评为全国劳模,是奉节有史以来仅有的两个全国劳模之一。父亲希望凤歌将来能像他一样,做一个踏实工作的公务员。
“父命不可违,但学了四年的行政管理,我才发现自己不是块从政的料。”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各类书籍,凤歌的视野和胸襟已逐渐开阔。2001年大学毕业,凤歌拒绝了父母要他回老家做公务员的安排,决定留在成都找工作。几番周折,他干上了记者。
在等待报到的过程中,凤歌创作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洗礼》。“当时仅仅是好玩,一边打电脑游戏,一边想写点文字,也不知道能不能写完。”小说大约3万字,初稿花了10天时间。凤歌先将小说贴到科幻论坛上,接着又将小说投到了《科幻世界》杂志社,就再没理会,继续玩他的《星际》、《帝国》、《仙剑》和《龙珠》等拿手游戏。两个月后,《科幻世界》刊登了他的处女作《洗礼》。
上班半年后,国家整顿行业性报刊,凤歌所在的报社岌岌可危,人心涣散。对记者业务还没有熟悉,大学毕业才进入职场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凤歌自然感到茫然。
唯一的消遣,就是写作。创作《洗礼》的过程,让凤歌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势。“写科幻小说太累,需要大量的科技素养作铺垫,而我是学文科的,这方面自然是缺陷。”但是,创作《洗礼》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善于讲故事。于是,他开始扬长避短地创作武侠小说。
一部《昆仑》洛阳纸贵 百万字挣回一套房
记者做不下去了,凤歌只好到成都一家出版公司做编辑。期间,奉节老城拆迁,家人移民新城,百废待兴,父母催促他几次回家乡发展。“那时我隐隐见到了一线曙光,大脑里有了一个庞大的武侠小说构思,那就是百万字的《昆仑》。”
在成都打拼期间,凤歌一直是租房住。父母每次出差来探望,见他辗转漂流,居无定所,自然十分忧虑。靠写书挣钱,能在成都买套新房吗?那时,不仅父母不相信,凤歌心里也没有底。
2002年,凤歌开始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昆仑前传-铁血天骄》,以金庸《神雕侠侣》中提及的“钓鱼城之战”为背景展开,“纯粹为了娱乐、搞笑,以游戏的态度开始写作。”因此,写作的进度非常缓慢,“高兴了写一点,传到网上,不高兴了就不写。对小说中的故事也无整体概念,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持续了三四个月,《铁血天骄》完成,有十几万字。
但《铁血天骄》在网上的反响出奇火爆,引起了武汉《今古传奇》杂志的关注。在应邀参加了该杂志组织的“华山论剑”笔会后,2003年2月《今古传奇(武侠版)》正式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过去做编辑。1个月后,凤歌带着他未完成的《昆仑》,还有他的新房梦,第一次走出了夔门。
2005年初,110万字的《昆仑》开始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上连载,到年底结束时,每期杂志的发行量增长了约15万册,几乎翻番。同年10月,全套6册的《昆仑》在北京出版,截至去年底,总印数达80万套。《昆仑》甫一问世,便洛阳纸贵,凤歌被“凤迷”们尊称为“凤大”,书中主角梁萧的生死悬念成为网上讨论的热烈话题,还有不少女读者为书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潸然泪下。
一部《昆仑》,凤歌共耗时三年。“有70多万字是在成都写的,后30多万字在武汉完成。我一般是晚上10点开始动笔,一直写到凌晨三四点钟,每天平均写两三千字,”他不嗜烟酒,每晚全靠两杯咖啡提神。
靠《昆仑》的稿费和版税收入,前年凤歌在成都二环附近购置了一套新房,价值40余万。今年初,他又从杂志副主编升职为主编。“新房钥匙刚拿到手,但人在武汉供职却无法去住,暂时作为投资了。”
记者:有人说你是先模仿金庸,并把突破金庸作为目标。
凤歌:一开始模仿金庸没错,金庸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他是唯一让武侠融入主流文化的武侠作家。而我写武侠小说的初衷,就是因为崇拜金庸先生。但是我们现在首倡“新武侠”,绝不是要“革金庸武侠的命”。金庸先生每部书都有创新,并不断吸收当时的流行元素,这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
记者:你认为读者喜欢《昆仑》的原因是什么?
凤歌:《昆仑》写了一个大数学家梁萧的一生传奇。他是一个智慧型的武林高手,也许读者感到新鲜,其他的我就不好多说吧。
记者:你的新书《沧海》销量怎样,下一步是否准备把“山海经”写完?
凤歌:《沧海》现在写了60万字,剩余30万字计划4月前交稿。《沧海》第一部19万字,上月刚出版发行,但势头不及当时的《昆仑》。《沧海》中我做了大胆的新探索,还不知道读者是否认可。写《沧海》和写《昆仑》的状态不同,是签了合同按书商的计划写,这种写作状态我还需要适应。原计划写一个“山海经”系列,但现在可能要放弃写“经”了。我想学习调整一段时间,现在的武侠还没有跳出“言情武侠”的套路,趁自己还年轻没有完全定型,想做一些更新的尝试,或者写出中国的《魔戒》、《达芬奇密码》才是我的目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