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更崇尚道教还是佛教?

如题所述

真高明者,皆倡三教合一,而以明心见性为宗,以三教外用为工具/

如王重阳诸子

1. 道教中流砥柱乃丹鼎派别
丹鼎派:
北宗一系--.....吕洞宾-王重阳-全真七子--
后以七子中七徒邱处机的龙门派为中流砥柱,现在北京白云观即为龙门派一脉/

南宗: 吕洞宾传张伯端真人
---张紫阳一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世称“南宗五祖”。..........

东派陆西星
西派李西月

另外:张紫阳真人,刘悟元真人等之禅宗造诣非同寻常。。。。

2.在政治上,因为帝王的好恶,崇信此起彼伏

然在民间,早已经三教合流/

3.三教合一,
极高明而道中庸/

现在简洁佛家
-------------------------------------

禅宗、
密宗、
唯识(法相)、
天台、
华严、
三论、
成实、
净土
2.
有什么不同,众生心量不同,故佛说法不同,为接引不同根器机缘的众生/

3.不得已而说之
(仅供参考,莫执著为实)
禅宗直指人心,即生见性成佛,不执著禅定而不离禅定

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开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唯识建立一切,说八识如来藏等,接引畏空众生

天台:三止三观,建立如来禅方便程序

华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世界一切清静...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三论:否定否定,破人法执

成实:三心、二谛、二空

净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4,以上所答,为祖龙树菩萨之八宗

再分还有律宗,毗昙宗,涅盘宗,摄论宗,地论宗等之分

5.以上为我浅言,只为参考
若欲明之,当真修实证
如下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
-----------------------------------------------

佛法最终惟有一乘,乃至一乘也无,为众生心量根器不同,而说五乘十二分教/
-------------------------
1.如果真想研究佛法概论
宗镜录和宗镜录略讲是好书
现在摘录宗镜录序,以供楼主参详

http://post.baidu.com/f?kz=69242392
宗镜录序
大宋吴越国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
动心。成业诚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
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
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
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
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
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
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
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然后。违
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芽。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
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
渐成戛汉之高。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
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
入真。或三只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克证有
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
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
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成寂。迥无所
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复有邪根外种小
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
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
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
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
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
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
正智之户剃妄草于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沉疴。截盘根之固执。则物我
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证之
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
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
冀因指见月。得忘。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余惑微瑕。
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尘
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
真宝珠。利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
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
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之峻。
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
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
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
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久居暗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
顿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故知。无量国中。难闻
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
虚可鉴。辟群邪而豪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无边义海。咸归
顾眄之中。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
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
王。群灵之元祖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
心之海印。揩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暗。实谓。含生灵府万法
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诸佛体之号三菩 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
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
人空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
则深契正缘。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
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
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
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达性原。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妍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
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曾。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
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
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
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
狂心顿歇。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
刹那之力。顿获玄珠。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是
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
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
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
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捞摝五乘机地。升
腾第一义天。广证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
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由自利故。发智
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
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
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
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
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
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
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离此别修随他
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只。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
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
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被迦叶上行之衣。坐
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
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未有一门匪通斯
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兹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证真。
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地。无一声非陀
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月渚。并可传
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掬沧
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
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以之安流。妙以
之高出。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系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
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
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
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兹妙善。普施
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11
道教是传统宗教信仰的综合体,它本身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与传统文化,同时,又对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谓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将各种巫术、禁忌、方技术数、鬼神祭祀、民俗信仰、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以融汇道家和神仙家的黄老学说为旗帜和理论支柱,杂取儒家、墨家、阴阳家、五行家、医家、养生家等诸学派的修炼理论、伦理观念 和宗教信仰成分,在劝世度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与道合一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 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他是以道的信仰为核心,融会传统文化的多种成分,不断汲取 佛教的宗教形式,逐步发展而成的具有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
传说在5000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五帝本纪》记载:皇帝曾至肃州空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老子化身)。《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广成子居空桐山,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家传道之始。
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旱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古代汉书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集结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参考资料: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2个回答  2005-12-05
道教是以老庄思想为中心,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大成。

佛教传入中土,有的说在东汉明帝(公元58—75在位,年号永平)以前。引经据典,近的推到汉武帝,远的推到秦始皇

佛道之争: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惟道家对于佛教的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于是与之发生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隋唐之后佛教才占据到绝对的优势,之前两教各有千秋

你如果关心此类问题的话,不妨看看下边的这两个链接:

佛教与道教
——摘自“佛教天地”网站


禅外说禅(第四章——中土佛教)
作者:张中行
第3个回答  2005-12-13
中国古代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主要是与各朝代的统治者的偏好有关。其实由于中华文明的融合性,儒、道、佛三大主要思想流派是互相渗透的,不同的朝代无论那教兴胜,其实质的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5-12-06
生命是由上而下惯窜下来的,也就是说,地上的人在天上也有他自己的民族等(打比方是这样的)。而佛家度的自然就是他自己天国中掉到红尘中的生命,道家同样如此。所以我认为他们(圣贤们)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自己门中的人他们是不度的,因为他本身的生命之全部是有定数的,别的法门中的觉者们也无法度他们。
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极高极高的觉者下来度人的话,不同各族的生命他都能度。
————
个人的修炼学法体会,不一定完全正确。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