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之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5-12-07
对于不到30岁丧夫的孝庄来说,更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

顺治在十八年正月初三(1661年)被天花病毒(也称痘症)感染,因生天花病倒在床。

从关外来到中原的满族,对中原地区流行的死亡率相当高的天花非常缺乏免疫力,豫亲王多铎就是因为出花在顺治六年去世,享年36岁。

因对成年人出花的恐惧,每年的冬春之交顺治都要去南苑行宫“避痘”,但顺治十七年的冬季却是个例外,顺治不仅未去避痘,反而被董鄂妃的葬礼弄得疲惫不堪。

于是,天花病毒乘虚而入。

顺治体质本来就不是很好,亲政后的刻苦攻读竟累得吐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得了肺结核,而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得了“痨病”,在抗生素尚未发明的情况下痨病不可能痊愈,得了痨病的人也不可能长寿。

在痨病的阴影下,孝庄皇太后实在不敢奢望顺治能活到他父亲的年纪,说句心里话能有他叔叔多尔衮的阳寿她就很知足了。

其实就连顺治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曾对木陈和尚说道:“老和尚许朕30岁来为祝寿,庶或可待,报恩和尚来祝40,朕绝候他不得矣,”并指着面颊说“老和尚相朕面孔略好看……

此骨已瘦如柴”,当木陈劝顺治当“早睡安神”“拨置诸缘”时,顺治则说道:“朕若早睡,则终宵反侧,愈觉不安,必谯楼四鼓,倦极而眠,始得安枕耳。”20多岁的人,已经虚弱到宛若一盏将尽的残灯。

如果没有经受董鄂妃去世的打击,顺治或许还可以活过30岁,但他的红颜知己董鄂氏在顺治十七年八月仙逝(1660年),孝庄已经意识到顺治的阳寿也快到头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当年皇太极就是因为无法摆脱宸妃去世的巨大悲痛而撒手人寰的,但令孝庄始料不及的是,儿子走得比父亲还快……

为了能追封董鄂氏为皇后,顺治竟至闹到寻死觅活的地步,皇太后虽然让了步,但皇帝仍意犹未尽。

为了弥补心灵上的缺憾,顺治以最高的级别主持董鄂妃葬礼,他以蓝墨批本(只有皇帝或太后去世才用蓝墨批本),又亲自主持49天的景山大道场,从建水陆道场到“起棺”、“举火”、“收灵骨”、“迎神主”……

一直到“断七”,顺治事必躬亲。

按说到十月初八过了“断七”丧事也就结束了,但余哀未尽的皇帝在十月十六日及二十七日又在景山两次建“陟天道场”,十一月初八还在西苑及广济寺同时举办“仙驭道场”。

过度的悲伤、主持葬礼的疲惫都伤害了顺治帝本来就多病的身体。

那极为虚弱的命门火随时都可能熄灭。

顺治十七年九月初十,在火化董鄂妃遗体时,隆安和尚曾低声问主持火化仪式的行森:“上来,也请师接?”了解内情的人都很清楚:下一个隆重的火化仪式就该轮到顺治了。

从正月初三一显示出痘症,孝庄就意识到顺治应该确立继承人了。

从顺治亲政后,这是惟一一次母子能想到一起的一件大事。

尽管都想到立继承人,但究竟立谁,母子之间还是存在尖锐的分歧。

在顺治看来,只有立一位年长的继承人才可能避免幼主临朝所产生的种种危机;而当时他的儿子最大的也只有八九岁,所以他排除了传子而决定传贤;但他的兄弟中也没有一个可以委之重任的人,因此便考虑到一个能干的堂兄弟——安亲王岳乐。

顺治的安排,遭到孝庄皇太后的断然否决,在孝庄看来,帝系的转移所引发的问题比幼主临朝还要错综复杂。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母子之间依旧不能沟通。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争论了,孝庄皇太后立即派人把传教士汤若望请进紫禁城进行磋商。

汤若望虽然来自德国,但自1619年到明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传教,就对汉族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的了解,比相当多的满洲权贵还要深,这也是他能成为顺治忘年之交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而当“皇帝使人问汤若望的意见”时,汤若望建议:册立已经生过天花的皇三子为继承人;而为了避免亲王辅政所造成的大权旁落,孝庄皇太后也打算建议顺治撇开宗室亲王、起用异姓臣子辅政……

在有生之年顺治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违心的,他的传贤不传子的主张不仅遭到皇太后的反对,也遭到两黄旗大臣以及汉族官员的反对,就连他一向尊重、信赖的“玛法”(满语老爷爷)汤若望也站在太后一边。

已经没有体力争辩的顺治,颁布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册立八岁的皇三子为皇太子,赐名玄烨,同时挑选最为忠诚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作为辅政四大臣,以明年(1662年)为康熙元年。

正月初六,孝庄已经 “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然而上述一切禁忌的公布,不过反映出只要有一线希望母亲都不会放弃的愿望。

初七子时,顺治在养心殿去世,这一年孝庄皇太后47岁。

据一位参加过顺治丧礼的外国传教士记载,那是个寒冷的日子,太后一身黑色,手扶着栏杆,悲痛万分地望着宫里的人把顺治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抛入燃烧的火堆中,白发人反送黑发人……

突突蹿动的火苗,考干了她脸上的泪水……

任性的儿子走了,把苦涩留给了母亲,她的心血全都付之东流,为了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她得义不容辞地再承担起教化幼主、辅佐幼主的重任。

正月初九皇太子玄烨即皇帝位,辅政四大臣在顺治的灵位前向皇天上帝宣誓:要“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赠;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第2个回答  2005-12-18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第3个回答  2005-12-06
-- 清代宫廷史之顺治皇帝之死
皇贵妃董锷氏死后,顺治皇帝终日郁郁寡欢,精神一阙不振,身体每况愈下.不道半年又染上了天花,很快就与世长驰了.
关于顺治帝的死,自从请初以来,一直有些荒诞的传说:是:顺治帝由于爱妃董锷氏的身亡,,忧伤过度,因此放弃了皇权到五台山出家为僧.顺治帝之死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深受顺治信任的,并为其撰写遗诏的学士王熙,顺治死后在皇宫守灵27天的内阁中书舍人张擐,曾经为顺治皇帝设场说法的大觉国师玉林绣,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时间分别记述了顺治帝从患病至死的全过程.: 顺治十七年年底,顺治感到身体不适,下令免去一年一度的元旦大朝庆贺礼,本来应该亲自使太庙举行的除夕祭礼,也只好遣官代替.顺治感到这次得病大不象往常,,颇为紧张.因此,元旦地二天,他强支着病体,把宠爱的太监吴良辅送到闵忠寺落发为僧;初三日又两次派太监到万善殿,传旨国师玉林秀为自己念经祷告.初四日朝中正式向大臣宣布皇帝患病 .尽管没有宣布病况,但是大臣门很快知道了皇帝是得了天花.当时,宫廷中撤去了因为过节才挂上的全部门神和对联.同时向全国传谕: 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又下令释放除了十恶死罪外所有的在牢囚犯,以祝愿皇帝康复 .
顺治皇帝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对后事安排已经刻不容缓.处六日半夜,他急命太监传谕王熙和麻勒吉,迅速到养心殿记录自己的遗嘱.三更时分,王麻两人赶到,顺治皇帝向他们表示,自己已:“患上豆怔,势将不起" 让王熙床前速撰遗诏,王熙垂泪从命,在床前匆匆写下了遗诏的一段.此时,顺治皇帝已经疲惫不堪.王担心这样下去皇帝可能会支持不住,便赶紧奏明:为不使圣体过劳,待他们将诏书全部拟订好了再行呈进.垂危的顺治皇帝只有点头同意.这样,王麻2人到了乾清门西朝房内起草了皇帝的遗召,然后面呈顺治皇帝,又作了三次改动,直到日出才算定稿.又经过一天的折磨,初七日半夜,顺治死在养心殿,时年24岁.
第4个回答  2005-12-05
顺治在十八年正月初三(1661年)被天花病毒(也称痘症)感染,因生天花病倒在床。

从关外来到中原的满族,对中原地区流行的死亡率相当高的天花非常缺乏免疫力,豫亲王多铎就是因为出花在顺治六年去世,享年36岁。

参考资料:

第5个回答  2005-12-05
顺治因爱妃患热病身亡 心灰意冷 出家当了和尚 后因疾病去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