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口碑这么高为何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它是否被神话了?

《海上钢琴师》在中国口碑很好却在西方国家没有激起多大水花,你认为影片在格局和立意上存在什么问题吗?我们是否神话了这部影片?

第1个回答  2018-09-08

没获得奥斯卡,但它获得过其它奖项,如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

纵观全片,《海上钢琴师》通过塑造1900年来比较灵魂栖息地和现实物质世界的差异,从而塑造这个用他的生命来保卫内心海洋的平凡钢琴家。导演成功地运用镜头语言来体现他的深刻而又纯粹的观点,把握住人们鲜少关注和体悟的崇高,精致,非功利,高尚的乐趣,并通过电影艺术这种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法唤起人们对音乐的思考,对自我生活的处境以及目的地的重新反思。可以说,这部影片不论从主旨深刻性还是电影艺术性上来说,都不愧为一部音乐与故事内核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

无论从哪个方面,《海上钢琴师》都称得上是一部经典影片。可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却未能在当年获得任何奖项。不过也恰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它更为别致。而在现在的商业片潮流中,又是否会再出现这样的一股清流呢?

也许本片更迎合国人口味?总之海上钢琴师没有在国外得到同等级别的赞誉,海上钢琴师》也并没有那么好,个人认为此导演的三部曲水平都较为一般,只是在我国被文青推崇,因为它们通俗易懂不像奥系电影那么沉闷

第2个回答  2018-09-08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一生从未离开过海上的钢琴师,一个只在海上演奏的钢琴师,一个可以在暴风雨的夜晚与钢琴共舞的钢琴师,一个没有在法律中存在过的钢琴师,一个可以让人群沸腾的钢琴师,他演奏的不是钢琴,而是他的人生,他的心。他什么都没有,除了他的钢琴,他的音乐,这里是他的天堂,他根本不需要更多的美好,也不知道如何处置那些美好。他短暂的人生,神游在他独特的音乐中,那令爵士乐之祖汗颜的琴声,那里他是上帝,他喜欢主宰一切的感觉。即使外面的世界有亿万中美好,而这些美好你不能预测,你不知道他们在何时结束何时收回,那就不是你的美好。

只能说作者真的喜欢开玩笑,坐在炸弹上死去的1900失去了双手。人类真的很渺小,即使是琴键那一席之地也并不能完全拥有,就算你能一眼望到尽头,你始终望不见结束的地方。他是懦夫,不敢挑战自己,不敢挑战社会。也许一切并没有那么糟,只是他自己并不乐观。他能做的只有这些,苍白但真诚。

世界很大,天才却很少,电影没能拿到奖项,只能说电影的枯燥乏味,不吸引眼球罢了。

第3个回答  2018-09-08

《海上钢琴师》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改自1994年的剧场文本《1990:独白》,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名为“199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船上与钢琴结缘,最后成为钢琴大师的故事,影片采用了浪漫主义风格,从而引起两极反应:受近现代浪漫主义影响的国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之所以受到好评是因为该片的台词设计构思的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又不失深意,将角色与场景间的关系衔接起来,把观众的思绪带到超出影片的如诗般梦幻的远方,耐人寻味。

可完美的故事主线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下却忽略了人物刻画方面,主角太过神秘,让观影者无法洞察“1900”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与其达到心理的共鸣,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激昂阶段,增加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完善,该片将会在不俗的口碑下表现出其应有的感染力及浪漫魔力。总的来说,该片不失为一部浪漫主义佳作。

第4个回答  2019-01-03
经典名片《海上钢琴师》是根据亚利桑德罗·巴里克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的,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后来就在这艘远洋客轮上成长为钢琴大师,最后又殉船于海底的传奇故事。

《海上钢琴师》在中国观众中的口碑确实非常好,豆瓣评分高达9.2,有93.5%的网友给出4星以上。随便翻看一篇关于《海上钢琴师》的影评,大多都是溢美之词。



但要说它“没有获得任何奖项”,这就有点不符合事实了。

《海上钢琴师》是1998年10月上映的,1999年就获得了意大利金球奖最佳编剧、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以及意大利大卫奖的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制作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还有桑尼奥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服装设计。

在意大利银丝带奖上,《海上钢琴师》再度包揽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5项大奖。

第二年,它又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配乐和德国艺术院电影公会的最佳外语片奖。



这些奖项足以表明,《海上钢琴师》在西方国家尽管没有掀起滔天巨浪,但还是激起了不少水花。

就影片的立意来看,我并不觉得存在什么问题。一个从小在船上长大,对音乐具有天赋异禀的“1900”,满足于这艘船的空间,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即便这艘船已成为将要被炸毁的废船,即便唯一的好友来劝他离开,他都不愿离开这一方让他感到安全、舒适和美好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往单纯、远离尘嚣的心,何况从小在船上长大、在自己的音乐世界找到了自由的“1900”。一艘船、一架琴、一段人生,始于斯,终于斯。一颗孤独而又自由的不羁灵魂,留给了我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无尽思考。

大家不妨假设一下,如果“1900”最后没有殉船于海底,而是接受了好友的劝告离开了船,走上了岸。那么,“1900”就只是一位琴艺高超的钢琴演奏师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第5个回答  2018-09-08
这部电影在欧洲的艺术电影评论界评价不是很高,作为托纳托雷往事回忆三部曲第二部来说,当然没有<天堂电影院>的成就和口碑,也没有之后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来的那么具有话题性.
但是<海上钢琴师>在中国的口碑是特别的好,在中国,看过<海上钢琴师>的比看过另外2片的多得多.
我来猜测一下原因:
1,<海上钢琴师>的经典桥段比较多,说白了就是很酷,很带劲的地方比较多.比如,在摇晃的船上随着波浪弹钢琴,与爵士乐创始人的斗琴,看到自由女神像的大喊"纽约",开头的在船上捡到1900时,工人的对话.....
我分析,中国人还是比较爱看,戏剧冲突激烈,镜头语言充满张力,故事具有传奇性的电影.恰巧,<海上钢琴师>正好切合了这些特点,他很传奇,令人叹为观止.就和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德华>一样,<海上钢琴师>具备了成为经典的传奇因素.
2,中国作为东方的国度,中国人具备了内敛,寡言,沉思的特点,但是内心也是需要力量的.所以说,在中国,喜欢蒂姆伯顿,波兰斯基这一类导演的人数很多.他们在艺术电影界被誉为异类,电影也多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思辨,这正符合了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心里想法比较多,喜欢看黑暗,具有沉思特点的影片.<海上钢琴师>正是符合中国人普遍心理特点的影片.

每一部电影拍出来以后,每一位观众的看法是不同的,这不仅仅是电影的问题,观众的生活经历起到很大作用,有句话么,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影就是体味那份情感,联系着自己的生活去感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