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过年的习俗

至少5条,30字左右或更多,不要太多,中国多点

第1个回答  2010-02-20
各国新年习俗

泰 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
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
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
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
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
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
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
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
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
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
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
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
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
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
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埃 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
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
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
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
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
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
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
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德 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
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
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
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
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
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
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
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
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
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
示步步高升。

印 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
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
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
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
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
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
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
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
“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
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
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
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
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
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
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
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
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
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
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
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伊 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
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
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
---“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
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
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
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
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
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 —— 颛顼。他以
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
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
“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
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
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
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
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
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
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
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们的欢
乐节日。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
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
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
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
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
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
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
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
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
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
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
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
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
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
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
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
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
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
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
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
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
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
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
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
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
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
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
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
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
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
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
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
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
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
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
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
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
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
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
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
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
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
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
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
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
会”,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
“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
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
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
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
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
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
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
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
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
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
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
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10-02-20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因此,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四。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六。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七。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八。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另外,有首“年节歌”可以简明概括一下。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第3个回答  2013-02-16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2、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3、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4、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5、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6、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 “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 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7、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 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8、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 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9、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10、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11、拜年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共叙亲情中辞旧迎新,寄托了人们对来年年景的美好期望。 三、恭贺拜大年 《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了。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恭拜新年,这大概是早期的贺年片。至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辞。
12、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 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 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 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13、蒸年糕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 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 上蛋清油炸。
第4个回答  2010-02-20
泰 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
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
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
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
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
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
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
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
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
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
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
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
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
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
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埃 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
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
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
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
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
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
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
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德 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
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
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
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
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
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
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
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
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
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
示步步高升。

印 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
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
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
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
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
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
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
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
“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
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
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
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
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
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
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
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
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
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
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
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伊 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
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
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
---“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
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
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
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
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
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 —— 颛顼。他以
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
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
“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
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
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
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
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
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
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
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们的欢
乐节日。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
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
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
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
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
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
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
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
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
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
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
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
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
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
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
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
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
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
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
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
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
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
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
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
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
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
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
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
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
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
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
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
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
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
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
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
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
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
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
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
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
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
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
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
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
会”,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
“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
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
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
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
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
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
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
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
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
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
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
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第5个回答  2010-02-20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因此,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四。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六。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七。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八。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