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7-31
“我的前半生”已谢幕,开放式的结局给人以空间,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结局。
闲下来就随便聊聊,我不是什么剧评人、专家,更不是水军,只是感触颇深。
这几天看了很多网上的评论,批判声不绝于耳,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很正常,客观的评价无可厚非,但用一些不着边际的理由去诋毁一部一部不喜欢的作品,有失公允。总结了一下批判的理由:
1、与亦舒的原著差别太大,从情节发展到人设都没有按照小说的节奏进行。
且不说亦舒是否喜欢这样的改编,至少她认可了,否则出品方敢冠名?为什么你们还在忿忿不平,满篇都是与原著一段段的对比,似乎原著就是真理,出现偏差就是邪恶,就是不可饶恕的烂片,难以理解。这几天随手翻了翻原著,也许是小说中完美形象的崩塌让某些人无法接受,我想说这才是现实,醒醒吧,活在幻想中的人们!
更有甚者,那些号称看了几集就弃剧的也居然长篇大论来批判全剧,你们的信心来自何处?难道不喷就没有存在感了吗?
2、三观不正,宣扬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
这点我更不认同,什么小三上位、抢闺蜜男友、贺涵的价值观有问题等等,这真的都是血淋淋的真实,现实中曾一幕幕的上演。导演只是将残酷的生活呈现给大家,哪来宣扬一说,如果小三没上位,过得很悲惨或者不抢闺蜜男友,生活中的这些就会消失吗?春晚三观正,依然有无数的喷子。再说贺涵的价值观,他的很多话都是职场良言,话糙理不糙,没经历过你很难理解。
导演只是诚实的告诉大家生活不易,如何选择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3、转变太快,主要是子君的蜕变。
这一点上我也觉得人物转换速度偏快,但是你也要知道子君和唐晶是同一所大学毕业,子君并不差,唐晶多的是十几年的职场经验。而且市场调研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基础数据的收集和个人态度,总体还是在合理范畴内。千万别小看自己,也许你也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事。
一些个人看法,回应那些批判者,供探讨。
下面还是说说我的感受吧!
1、毫不夸张的真实
曾有机会在此行业混迹几年,剧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时时刻刻在身边上演,毫不夸张,从情感纠葛到职场纷争,经历其中,倍感这部剧的真实。如今的世界就是这样,残酷,还有点血淋淋。
2、简单点、直接点、少些纠结
对于婚姻的处理、子君的艰辛转变、说不清的三角关系还有职场的纷争,其实如果能简单点,直接点,也许会更好。太多的麻烦都来自于纠结的选择,矛盾、牵拌、患得患失交织在一起。本可以简单点,选择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一路走下去,哪怕再多的不舍与痛苦,哪怕与全世界为敌!
3、反思生活
很多人在批判该剧的激励作用,不置可否,但至少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前半生,一幕幕不停的在眼前浮现,好的坏的,然后更好的正视自己、正视未来,重新选择,一切都还不晚!
其实有很多煽情的励志剧,为什么单单这部情感剧可以做到?因为真实,每一个角色仿佛都在你身边,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
就这些了,想到什么说什么,最后还是盼那些专家客观点,不用担心,你们的存在感一直都在。
第2个回答  2017-07-22

《我的前半生》有感之身为女性,我应该做什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奇异果历险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变得不再热衷于幻想婚姻之类的事情。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我认为婚姻与爱情是两码事。爱情是纯粹的二人灵魂、价值观、生活态度的契合,但婚姻将其物化的严重,双方反而会把除以上意识形态之外的经济基础列入考虑首选,这是对爱情本质的异化。其次我认为女性结婚之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工作事业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做出自我的牺牲甚至丧失自我,将整个人生中心放置在家庭中。这是作为想独立自主的我所不能接受的。

最近看国产剧《我的前半生》更是加深我对婚姻的悲观程度。虽然很多人认为其中唐晶的角色拒绝靳东扮演的“人美嘴甜会说话” 的贺涵一角,是在令人颇难理解,但我倒是很能理解。仅仅从唐晶的角度出发,在唐晶心中,贺涵爱自己胜过爱她,所以在贺涵告诉她自己为了她离开公司一事后,唐晶很轻易的产生怀疑:你不是为我,你是为自己。在唐晶心中,这不是纯粹的爱情,早已经掺杂了怀疑、利益的成分。所以她选择拒绝结婚。她更喜欢什么样子的形式呢?不给彼此压力的距离,我们偶尔互相依赖、依靠甚至取暖,但不要真正意义上的在一起,即“结婚”。

唐晶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呢?因为她内心深入真的“独立”。在预告片中唐晶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我废了多少时间与力气才在你们男人中站稳脚跟”,她把事业看得比婚姻重要,她不害怕孤独,但她害怕事业上的失败。或者说她不是真正看重事业,看重的更是独立,不想依赖依附于任何人,做所有的事情可以靠自己。

历史纵向来看女性独立价值观的形成与女性地位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女性独立价值观也伴随着古往今来各路人士对于女权的呼声。

一、女性地位变迁

从女性地位演变的角度来说,中国女性的变化基本经历三个时期:

    女性主导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对于血缘关系的认知并不清楚子女与父亲也有血缘关系,只知道子女与母亲有血缘关联。这就导致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就是所谓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这一时期,妇女在社会生产与生活方面占据主要地位。

    女性从属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支配家庭的成员,妻子从夫居。 而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女性地位完全沦落,成为男性任意支配的奴隶。又到了到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替中,女性一直处在夹缝生存的状态,各种男女不平等情形日趋发展成熟,成为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礼教习俗,律法条文,这些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牢牢缚住封建社会的女性,让她们自觉地埋没自我。无论是政治,经济抑或文化,女性一律没有过问的权利,甚至更没有婚姻自由。

    女性觉醒时期。此时依然处于这个时期,而且我个人认为女性觉醒远远没有结束。

Because这里解放女性的权力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如果女性以家庭为中心,相夫教子,贤妻良母。这是不是属于女性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天性”使然。

于我个人来看,什么是真正的女性觉醒?当家庭中每一个人包括女性自己,不再认为女性做家务事、为男人料理日常生活等事情是女性职责时;当女性个人不再认为到30岁(近来化妆品品牌营销总把30岁看作分水岭)这个点必须要结婚,建立家庭时;当女性不再有“身为女性,只要嫁得好,一生就好”的思想意识时。(这里同时必须要说,很多女性的追求就是结婚回归家庭,做一个贤妻良母。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属于该女性自愿且个人的选择。这是主观需要与客观要求的差别)

首先,很多女性被教导成功的人生是依附于一个好男人。伏娃早在《第二性》这本书中写道: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辛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现在即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这就是在伏娃眼里悲悯女性的遭遇。

在《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罗子君的妈妈是个很值得琢磨的角色。她把婚姻看成完全的利益,认为自己的女婿是一个长期的饭票。甚至罗子君的妹妹也认为,姐夫出轨姐姐不知道做个金丝雀也挺好的。此时,在他们眼中,婚姻中的爱情连青铜地位都不足。而罗子君本人则是伏娃笔下女性的典型范例。

另一方面,女性在家庭中身份、角色固化严重。很多家庭的争吵估计来自于丈夫认为的理所当然。妻子的一日三餐、打扫卫生、洗衣服顾孩子...所有的一切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男性一句“这是你该做的”就把女性的怨言压下去,因为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思维惯性告诉她:这是自己该做的。

其次,是女性必须要结婚的思想。SK-II用一段广告就引起很多大龄女青年的恐慌。“我都30了,怎么办?”但这很大一部分来自消费主义下资本主义搜刮金钱的借口。实际上,对于人这一生来说,只凭年龄划分各大分水岭是最没有科学依据的事情。只不过,大家普遍认同30岁的女人是有些老了。但谁规定老之前就一定得结婚?

的确,女性本身的地位相比过去是好的太多太多,但是历史变迁传袭下的思想固化仍然严重。女性觉醒之路仍然要走很远很远。

二、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思潮也是在工业革命刺激下,人们开始追求思想解放,追求“去魅”下诞生的。近几年,对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也日益增多,一些很小的事情就能触动关于女权主义的大争论。比如SK-II的广告,比如前几天“女性专用地铁”的出现...

那在我看来,什么是男女平等?是没有特殊对待。当有一天不再有人拿女性出来说事儿时;是不再有“女司机”、“女老板”专有名词出现的时候,这才是发自每个人心底的平等。当一个人说“Lady first”,你说“no,thank you”。“no”是拒绝他的特殊对待,“thank you”是感谢他的绅士。

说道这儿可能有一些跑题,那就回到文章之初。

我和妈妈闲谈时,妈妈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在家庭和睦,父母相爱的环境下无忧无虑成长但却对婚姻如此悲观?我也在仔细想这个问题,最后可能得出一个接近真相的答案:相比于试图反抗女性的固有角色,我想独立更是因为在我内心深处,有太多比步入婚姻更有意思的事情。而婚姻于我而言,远不如爱情给我的期待。

我想起我小的时候常常幻想:与一位白马王子步入婚姻殿堂,有一个可爱的宝宝,并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毫不夸张的说,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名家庭主妇。

我想起《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想起《三流之路》里的雪熙...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任何思想能逼着女性独立

除非女性主动追寻独立

而任何女性的独立也不能说是特立独行

因为花费半生追寻梦想与独立也叫做“大器晚成”

so身为女性我该做什么

善良且努力

做一切想做的并永远遵循本心

第3个回答  2017-07-13
其实据我观察,国产剧基本都成一种套路了,不如就让我这个青铜小白来给个总结吧!
首先要考虑到这种剧面向的受众是谁,是在什么场景下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神剧中会有一些目瞪口呆的情节了。
和很多其它竞品一样,《我的前半生》中充满了冲突,而且堪比话剧的冲突。但与话剧不同的是,国产剧情节相对较长,没法剧烈一波三折,而且像是强心针一样,每当观众昏昏欲睡的时候来一下波折。体现在剧情上的时候,就是一些狗血的波澜,就像很多悬疑片一样,最不可能是凶手的角色就是凶手。
但实际上这也进入了一个猜疑链,就是导演和编剧也会刻意营造一个“看上去不可能”是凶手的就变成凶手,假作真时真亦假,和德州扑克的bluff咋呼一个风格。
顺便补充一下,有些看似脑残的情节也是为了话题讨论性,无可厚非。
最后再说下这部剧本身吧,感觉不如《蜗居》,至少从名字上就已经输了,至于输在哪里,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第4个回答  2017-12-06
就是三观不正,我看了觉得当小三太轻松了,离婚了也得有贺涵这样的人才能嫁
第5个回答  2017-07-14
离婚题材是一个古董级的老坛,可以装各个年份的老酒,老少皆宜。在这部剧中,职场白领看到了时尚,家庭主妇认识到了危机,职场新人学会了人际交往,还有像罗子君妈妈这样的广大受众,所以像这一类的家庭剧收视率都是很好的。
《我的前半生》这部剧抓住了现实生活中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象,人物的塑造,剧情的结构,剧中人物的语言对白都很经典,摄影,场景布置都很用心,很有上海风情,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对于罗子君这个家庭主妇的离婚有点被过度解读,现实中的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婚姻往往是比较稳定的。
《我的前半生》在滚滚的抗日神剧中算是一股清流,海派的鸡零狗碎的日子,体现了创作者的自信 ,浓浓的上海话人物对白也很有特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