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5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1]: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ㄓㄨㄢˋ,通撰)先大父墓碑铭[2]。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3],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4]。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5]。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6]?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7]。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8]。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ㄨ乌)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9]?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ㄒㄧˋ细)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ㄒㄧ希)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13],先祖之屯蹶否塞(ㄓㄨㄣ谆ㄐㄩㄝˊ觉ㄆ|ˇ痞ㄙㄜˋ色)以死[14],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15]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16],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17]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18]。巩再拜。

【注释】

[1]顿首:叩头。载拜:犹「再拜」,「载」通「再」。舍人:官名。曾巩比欧阳修小十二岁。

[2]撰:同「撰」,写作。大父:祖父。

[3]见:同「现」,显,彰。

[4]一也:(作用)是一样的。

[5]得致其严:能表达他的尊敬。致:表达。严:尊敬。

[6]其将安近:跟什么相近呢?

[7]畜:同「蓄」,积蓄。「畜道德」意思是道德高尚。无以为:无法做到。

[8]淑:善。侈:大,广。

[9]恶:怎么,哪里。不徇:不徇私情。

[10]卓卓:形容言行的高尚。

[11]衋然:悲伤痛苦的样子。

[12]追睎:仰慕,追溯。睎:望。

[13]浅薄滞拙:学识不深厚,愚笨无智巧。进:提携奖进。

[14]屯蹶否塞:比喻处境困顿险厄。屯蹶:难前进,不顺利。否塞:时运不通,境遇不好。

[15]魁闳:俊伟。魁、闳,都是大的意思。

[16]潜遁幽抑:隐居不得志。潜遁:隐逸。幽抑:不显扬。

[17]谕:示,告诉。

[18]不宣:不尽。意为「书不尽言,不能尽说了」。

【译文】

欧阳舍人先生顿首再拜:去年秋天,派去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信给我,以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诵读,既感激,又惭愧。

铭志著称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和史书不一样的。因为史书对于人物的善恶是无所不记的,而铭志,大概是怕后世的人不知道死者的功勋道德、才能品行、志向道义等好的方面,就一定要作铭志来表彰他,或者把它放进家庙,或者把它埋入坟墓,意义是一样的。如果是死者不好的方面,那又有什么可铭记的呢?这就是铭志和史书不同的原因。铭志的写作,是用来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使活著的人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因善行得以流传而高兴,于是就发奋自立;恶人因没有什么好写入铭志的,就因此感到惭愧而畏惧。至于那些具有通达的才能和识见的人,那些忠义英烈气节高尚之士,他们的美言善行都记录在铭志里,足以作为后人的榜样,因此铭志的警戒和劝勉作用不跟史书相近,又跟什么相近呢?

到了社会风气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心只想褒扬他的先人却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力求镌刻碑铭,用它来向后世夸耀。撰写铭志的人既不能拒绝不写,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他的恶行则与人情不合,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后代要请人作铭志,应当考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所托的是不适当的人,那么所撰写的铭志就不能做到公正与客观,就不能够在社会上流行并且流传到后世。所以千百年来,公卿官僚以致于平民百姓无不有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这不是因为别的缘故,是因为所托的是不合适的人,所写的铭志不能做到公正客观的缘故。

既然如此,那么谁是那种能完全做到公正与正确的人呢?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接受请托去为恶人写铭志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分辨善恶。而人的品行,有的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有的内心奸恶而外表善良,有的人们对他的评价相差悬殊,很难确切地指明,有的实际言行高于名望,有的名声高于实际言行。犹如用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哪能辨别正确而不受迷惑、评议公正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而且客观。但是如果文字不精美,那也不能流传于世,于是就要求他还要擅长作文。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道德高尚而又善于作文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有时也会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一个,这种人的出现是这样的难得,而能遇见这样的人就更加困难了。像先生这样的道德文章,本来就像人们所说的是百年一遇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幸运地遇到先生您为他撰写公正而又客观的碑铭,它将传布在社会上并且流传到后世是确定无疑的了。世上的学者,每每观看传记所记述的古人事迹,读到感人之处,往往不知不觉地流下感动的眼泪,更何况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曾巩我呢?我追怀祖先高尚的道德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给予我一次恩惠而推及祖孙三代。这感激和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表达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学识不深厚,愚笨无智巧的人还能得到先生的提携奖进,像我先祖这样潦倒不得志而死的人,先生还能使他显扬,那么世上那些不世出的俊伟豪杰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在您的门下呢?那些隐居山林的不得志之士,他们谁不希望扬名于世呢?善事谁不想做,恶事谁不羞愧害怕?做父亲、祖父的谁不想好好教导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好处,都应该归功于先生。我荣幸地接受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所以感激的理由。来信所告示的我的家世情况,我一定会接受您的指教并且详加审核。惭愧之至,书不尽言。曾巩再拜上。

【注】本文为曾巩写给欧阳修的致谢信,感谢欧写曾巩祖父的墓志铭, 文中纡徐宛转盛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为数百年而有者。本文历来被视为曾巩的最佳作品,充份表现出曾巩文章纡徐、简奥的特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