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见字如面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作文:见字如面,字如其人

见字如面。

这是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里,通常写在信纸第二行的话。第一行是称呼,某某。

这个词从笔友那里学来。笔友,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称呼吧。01年我收到的第一封读者来信,干净的信纸,清秀的字迹,细腻的文笔,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爱好,而且,这也是她给陌生人写出的第一封信。一种很奇妙的缘分,就这样结识了这个江苏女孩。此后一直书信往来,渐渐的,我们在信封里互相附上自己的近作,互相评头论足。为了不输给对方,在写作上可谓煞费苦心,挑出自己最完美的文字,认真的誊写,装进信封,然后数着日子翘首以盼,期待着对方的回音。有时好久等不来消息,干脆再写一封,没待几日,收到来信,一看落款日期,竟写自同一天。

所谓字如其人,见字如面。所以,当笔友寄来照片,丝毫不觉陌生,仿佛早就相识一般。照片上,一位清秀的女孩子,笑靥如花,婉约而不失大气,如同她的文字一般。

前几日翻出了高中毕业前留下的同学录,看着大家一页页或恢谐或煽情的文字,仿佛又见到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室友过来看,我给她讲,这个女孩的字很帅气,这个男生的字很清秀,这位同学字迹很霸道,这位同学签名很帅,不过他只有签自己的名字才帅。这本同学录自我上大学起就一直在我的宿舍,把大家的字放在一起,总有暖暖的感动,就好像我们不曾分别。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仍然喜爱用笔写字。虽然知道以后会写病历写到手抽筋,现在还是愿意在能手写的时候尽量手写。从前做的课堂笔记,厚厚的一本一本,我自己做了封面把它们保留好,视若珍宝。有时上课走神,在纸上随便写写画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恋的欣赏着自己的字,小陶醉。

2. 微信能取代"见字如面"的书信吗作文

微信作为一种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平台,如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微信朋友圈交织而成的各种各样的“圈”,就像是一张无处不在的大网,几乎将我们每个人都“网罗”其中。

同学圈、好友圈、家长圈、班级圈、学校圈、家人圈、亲戚圈、发小圈……随着微信铺天盖地般袭来,有着悠久历史的书信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微信开启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崭新时代,但也有不少人慨叹:每天一早醒来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刷微博、刷朋友圈,从一个链接点击到下一个链接,然而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

世界四通八达,微信让很多人“成为朋友”,可是我们能真正抵达朋友的心灵深处吗?期待更多同学畅所欲言,并写来独到的真知灼见…。

3. 见字如面应该写在书信的什么地方

写在书信开头的问候语之后。

见字如面的意思是:见到字就当是见到本人。看到这个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因此,这是写信人对收信人表达不能见面而以书信代替的说辞。

“见字如面”一般用在问候语之后,用作启始语。与之意思相近的还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启始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扩展资料:

书信的基本格式: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信

4. 作文见字如见面写给自己的

字如人妈妈总说,字如人。

一个人,只有把字写好了,才能做好人。小小的我总把这句话记在心底,用心地写字。

那个小小的我已经长大,那句话至今还埋藏在我的心中。而我的字……怎么说呢?那是一种很奇怪的字体。

瘦瘦长长,略带潦草。这样的形容,应该会让人想到那种很清秀的字吧!这样形容它,我也会觉得不贴切,但它却就是这个样子。

其实我的字可能还没有定型吧!比如说,有时,我也会偶尔写那种圆圆或是方方的字,可是,好像无论怎么写都逃脱不了那种已定的感觉。我的亲人的字写得都很漂亮,特别是我的外公,他能书善画,写得一手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毛笔字。

他给我带来一大摞一大摞的字帖,一页页地临摹,一夜夜地书写,字看起来终于有些起色了,但待到平时写字时,又是那副老样子,没有丝毫的改变。呵呵!这大概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突然想起了那句话:字如人。

不禁慌乱起来。细细回想:王怡君。

她的字,或许也算不上有多漂亮吧!但,总给人一种特殊的美。她的字,瘦瘦小小,略有连接,似怯非怯,一看就知出自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女孩之手,正如她的人,温婉,文弱。

王欢。她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有棱有角。

她的钢笔字,大概是介于方与圆之间的吧!方中透圆,圆中又带着方,将她的踏实,善良,体现得淋漓尽致。

5. 《见字如面2》第2期观后感

第二期里,由蒋勤勤朗读,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诀别信。

这些书信的作者,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中,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在朗读中,观众触摸听觉带来的感性和联想力。 听王小波给李银河写:李银河,你好哇。

见到你很高兴。 听胡兰成第一次去见张爱玲的时候,向她告白:世界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儿,是关于张小姐的,便皆成为好。

我们整夜整夜的说话,才握着手,天就快亮了。 梁实秋在七十岁的时候,与韩菁青一见钟情:亲亲,我的心已经乱了,离愁已经开始威胁我了。

一句一句的情话经过车马的颠簸、日月的摩挲,变得光洁透亮、温润如玉。 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的通信,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而这两者的结合,恰使书信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更打开了人们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窗。

从前慢,那些写信的日子 从前,写信、寄信、等信、拆信、读信,互诉衷肠一个来回,经常耗时十天半个月。 而现在,改用语音或视频聊天,两封信的内容,也许不到半小时就能讲完。

讲完了,留不下来,一切都来得快去得更快。海量数据能轻松拷进硬盘,却难存入记忆。

聊天的工具五花八门,可是知心话却越来越难讲。 《查令十字街84号》里曾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

互联网时代,交流极其便捷,距离不再是问题。然而,写、寄、等、拆、读……这些美好浪漫的事,连同书信中蕴含的情感和温度,一同远去。

还有很多观众被节目打动,很多人把自己珍藏的过去的手写书信找出来,重新品读,也有不少人大方地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这些过往的纸质书信图片。过去写过和没写过信的人,看完节目后,萌发出手写一封信念头的,屡见不鲜。

节目中,这些被公开的信件,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只要用心,就不难从书信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

不管你是几零后,书信的魅力,就在那里,等你去发现。 你好,见字如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