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陷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9
1. 珠三角土著青年阿康的故事反映了S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缺乏规划和引领的问题。该地区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与其他领域的低落形成鲜明对比。阿康是当地一个村庄的本地青年,他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从未离开过本市。在父母的建议下,他毕业后回到村里工作,成为村自聘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清闲,不需要加班,月收入三千。阿康的人生观念是“见步行步”,不主动改变现状,随波逐流。对于工作,他觉得只要找个班上,过得舒服就行。阿康的婚姻也是“见步行步”的,他与本地的女友结婚,生了两个孩子,成为全村年轻一代里最早一批结婚生子的人。阿康的父母对他的教育要求不高,他从小到大成绩平平,但也没有受过严厉的学习压力。他对孩子的教育也采用“见步行步”的观念,认为孩子快乐成长最重要,不需要对他们有过高的期望。在S镇,像阿康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家境良好,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但精神发展并未随之增长,出现得过且过、见步行步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背后是年轻人对未来迷茫和丢弃反思的生活陷阱。
2. 电影《芭比》在2023年成为欧美世界的文化热潮,许多女性主义者将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原则和意旨奉为圭臬,芭比几近成为时下女性主义的代名词。然而,也有人对《芭比》提出质疑和抨击,包括女性主义者和精神分析学者。实际上,对于《芭比》的热潮,笔者感到惊讶。本文旨在对《芭比》电影进行反思,揭示笔者所认为的这部电影中的陷阱。《芭比》传达的一个重要意旨是,女性应该脱离父权制思维,不被社会所定义,进而去做自己,成为自由、独立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原则。然而,这些原则已经被谈论了一两百年,关于女性要摆脱父权社会的要求、不应被束缚的观点在女性主义相关的文艺产品和读物中都能找到,不需要一部2023年的作品来说明这个道理。这些观点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也显得局限。马克思主义很早就已经揭示了这个道理,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自己,不过是一个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由社会关系所结构出来的一个东西罢了。详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