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戏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25

秀山花灯戏,源于清末民国初年的秀山边沿地区,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这些地区引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在此背景下,秀山的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作了时长10-30分钟的折子戏,即“单边戏”,角色限定为生、旦、丑,剧情短小单一。


表演者在花灯小戏中,人数最少为2人,最多不超过5人,道白以秀山方言为主,尤其花子(丑角)的语言风趣诙谐,起到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唱腔多为单一调子贯穿始终,旋律与跳灯相似。打击乐器以鼓为主,与跳花灯的演奏方式相仿。演出前设有堂祭祀,与跳花灯仪式相同。丑、旦的装扮服饰与跳花灯相似。


秀山花灯戏演员班底较小,表演特色鲜明,如花灯唱词所描述的:“灯哥花妹跳花灯,金花银花掌灯人,两个拉丝弦,四个打锣钹,还有一个掌调师,幺哥幺妹来帮腔,将将就就,一行十三人。”花灯舞蹈分为“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其中“单花灯”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表演。旦角多为男扮女装,扎假辫,系花裙,着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则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右手执大蒲扇。


扩展资料

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双花灯有两旦两丑或两旦四丑。花灯戏则近似湖南花鼓戏,表现故事情节较完整。花灯舞蹈语汇有200多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扫地莲花"、"蜻蜓点水"等。舞蹈在一张方桌的微型舞台上进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