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祖坟在绝地,穷得叮当响,却逆袭成贵族,家族兴旺近千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00 浩浩史书奇事多, 听说过死刑犯被涉, 但因为报出个去世几百年的祖先名而被赦的,这恐怕是绝无仅有…… 被赦的人叫范文从,只因他亮出了范仲淹的后人的身份,便被天不怕地不怕,砍忤逆者人头绝不手软的朱元璋无条件赦免了。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可范氏家族却妥妥兴旺了八百年, 了解这位名臣的一生, 或许,我们也能找到, 过好今生,福延子孙的路。 02 有钱难买少年穷 他是范家命运转折的里程碑, 子孙后代因他「 ”转运”, 但他却是一个没承袭什么祖上财势的”子孙「 ”, 翻译下,寒门之子。 他父亲是个七品芝麻官, 本来也能安稳度日, 可偏偏在他两岁时去世了。 他的母亲,按封建社会习俗, 应该在还算富裕的家境中,守寡终老的。 可偏偏, 她思维前卫大胆,见搞不定没有老公的”家「 ”,便索性带着孩子改嫁去了。 继父姓朱,于是他得了个很好记得名字——朱说。 朱说从小好学,在长山县长白山醴泉寺寄读。在醴泉寺,日子过得很艰苦。据说,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用刀切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然后把各种咸菜野菜捣碎,用醋一拌,加点盐,和粥一起吃。如此过了三年。 脑补下, 这就是成语「 ”划粥断齑”的来历。 (划粥断齑) 他一生的好运或许应该算是从醴泉寺开始的。 有些人一辈子贪求不到的财富, 小朱说却在捉老鼠挖地洞的”游戏「 ”中,无意中发现了。 他看见了满满的一坛坛金银。 随便拿点儿,这辈子就是不得功名也无忧了。 然而, 他却认认真真地办了件”脑残「 ”事,把金银给埋了, 分文不取。(多年后此寺衰败, 他才告诉方丈,用此财重修庙宇) 自己不拿钱就算了, 兄弟们花钱他也有意见。 :「 ”兄弟啊,咱家境不富,父亲赚钱不易,你们别乱花钱,好好读书!” 朱家公子听了,满脸鄙夷,说道:「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的哪样花费不是我们朱家的钱!” 朱说当时愣了:什么?!你们朱家!! 他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 携剑走天涯去也 「 ”十年内不恢复范姓,我誓不为人!” 那年, 他二十三岁! 03 天子来了?不见!后会有期 朱说来到河南应天府求学。应天府是公费学校,读书不要钱,但生活要自理。那时,朱说仍然穷得厉害,每天仍然只能喝粥。 一天,一同学看不过去,从家里带来鱼肉饭菜送给朱说,朱说推脱不要。同学以为他不好意思,就把饭菜留下来了。过了几天,同学发现饭菜他一动没动,饭菜都发霉了。 同学很生气! 朱说道:「 ”真的不好意思,平时吃稀粥咸菜习惯了,我担心吃了你这个后,再也吃不惯稀粥咸菜了。” 朱说很珍惜在应天府的学习机会。他昼夜苦读,晚上困了,就用凉水洗脸,实在不行了就和衣而睡一小会儿,据说五年之内,从来没有「 ”解衣就枕”过。 一日,信道教的皇帝要去朝拜太清宫,队伍路过应天府,同学们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去大街上等着看皇帝,只有朱说不闻不问,继续埋头苦读。同学回来后说:「 ”朱兄!皇帝多难见到啊!你怎么不去看看?”朱说答道:「 ”等书读好了,再见皇帝也不晚!”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看看后面四句,范仲淹自比颜子和钟期,自视甚高!这就是寒门才子的自信! (应天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后来, 他科举顺利, 当了个小官,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再后来他官位连升,在向苏州范家保证绝不分家产后,得到皇上特许,恢复范姓。 这离他舍家辞母,发愿认祖归宗之刻,不过五年光景。 04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到京城后,担任密阁校理,就是皇家图书管理员。 历史上很多牛人都做过图书管理员,例如老子,例如 *** 。小说中那些看守藏经阁的,大多也是绝顶高手!密阁校理官不大,但离皇上近啊!经常能见到皇上,这是最大的优点。 那年北宋的皇帝宋仁宗,十九岁。有点惨的是,皇太后还在听政,大权在握! 刚好赶上皇太后大寿,皇上带着大臣到会庆殿跪拜给太后祝寿。这明显不合礼制,但群臣都不敢说什么。 范仲淹不干了,写奏折说:「 ”皇上啊,这不行!你孝敬母亲可以,这是家事。但文武百官一起叩拜,这是国事。有损皇上威严。”随之又上书给太后:「 ”太后啊,皇上都已经十九岁了,你应该结束听政,把权力交给皇上......” 知道此事后,举荐他的晏殊很生气,说:「 ”我刚举荐你,你就给我捅这么大篓子!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我想想吧!” 范仲淹一愣,说:「 ”啊,我正是为你想啊。我担心别人说你举荐的人毫无作为........”后来,他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道歉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范仲淹得罪了太后,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他被调离京城,去河州府任通判。这是范仲淹的「 ”一进一出”。 1033年,太后驾崩了。宋仁宗一想,上次那个敢说真话的范仲淹不错啊,调回来吧。于是范仲淹第二次进京,担任右司谏,也是个小官:掌箴诲鉴戒,以拾遗补过。 期间,皇后和妃子闹矛盾时,不小心打到了皇上。皇后是个不错的皇后,平时管理后宫严厉,但得罪过一些人,此时那些人抓住机会,蹿腾皇帝废了皇后,宰相吕夷简也在其内。 这是大事啊!范仲淹很是不平,先在朝堂上和宰相大肆争辩,未果。后来写好奏折,要上书劝皇上不能废皇后。 范仲淹的妻子很担心,拉着他的衣服,说:「 ”相公,你被贬过一次了。这次你能不能别管?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我们母子考虑啊。” 范仲淹看了看满脸愁容的妻子,把九岁的大儿子叫了过来,说道:「 ”我这次上朝,如果回不来了,你就带着弟弟好好读书,以后永远不要做官!” 说罢,转身离去,留下一道萧瑟的背影! 结果是,范仲淹还在等着见皇上,宰相吕夷简就讨来了圣旨,直接把范仲淹贬到浙江桐庐任知州。 这是范仲淹的第「 ”二进二出”! 之后,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担任国子监,后来升为吏部员外郎。吏部就是管那些官员的。 范仲淹发现举国上下太官僚了,机构太臃肿了,而且宰相吕夷简培植羽党,任用亲信,把持朝政。范仲淹绘了一张「 ”百官图”,列出了谁是谁的亲戚,谁是谁的门生,谁又是走了谁的后门,直接递给了皇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分成了两派,相互指责!这就是有名的景佑党争。 唉,吕夷简是政治老手,权谋多厉害啊,范仲淹仍非其对手。 1036年,范仲淹又被贬黜,这次贬到江西饶州。从京城到饶州,这一路很凄凉,竟无一人接待。范仲淹苦中作乐,写下一首诗: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过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是啊,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这是范仲淹的第「 ”三进三出”。是年,范仲淹四十七岁! 范仲淹的朋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了一篇文章《灵乌赋》,来劝范仲淹以后尽量少说话,不要多管闲事,要像报喜鸟而不要学乌鸦...... 05 厚德无私,福延子孙 舍宅为寺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 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 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广置义田 范公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 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 ”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一生广修福田、行善积德,并设置义田赡养一族三百户贫寒子弟。 风水宝地不自享,捐办学堂植人才 范公年青时贫穷,后来做了官。他很孝顺,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绝后嗣,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也不应别人去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 另外,当时苏州有座著名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公馆,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说,一家人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 他死后,儿子范纯仁依然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 随时助人 范公在越州作知府时,有个叫孙居中的人,死在做官期间,他的孩子很小,家里贫困没有钱,回不了家乡。 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们准备船只,而且派部下送他们回乡。 临走之前,又写了一首诗,交待说:路上如有关卡盘查,把这首诗拿给他看。诗中写道:「 ”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必问姓氏,此是孤儿寡母船。”(这一家十口相依为命,乘船过河,他们来时暖热,去时凄凉悲哀,关口不必问姓名,这是孤儿寡母所乘的船。)因为范仲淹的帮助,孙家一家老小顺利返回了家乡。 德行传子孙 随着范公官位不断提升,俸禄也比较多,所以他「 ”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读书人没钱的,他都尽力的去资助他们,甚至到了只能勉力维持自家生活的地步。 范公的仁爱之心,对他的子嗣影响深远。 范公之子范纯仁,一次运了一船粮食要回自己的家,碰到一位遇到困难的长辈,他就把粮食给卖了,结果钱还是不够。范公就对范纯仁讲,那你就把船给卖了嘛。范纯仁说,我已经卖了。这就是父子同心。 范公四子,因为家境贫穷,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大家轮流穿,叫「 ”易衣而出”。 范纯仁掌管庆州时,有一年闹饥荒,饿殍满地。范纯仁请求开仓发米,救济灾民。郡官认为必须上奏才可以发米。范纯仁坚持道:「 ”人不吃就要死,上奏再发,济什么事。你们不必担忧,有罪我来担代。” 于是当天发米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后来范纯仁亦官拜宰相。 印光大师说,范氏家族兴盛将近千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最好证明。 他们一家积德行善,坟是'绝地'的风水,也起不了作用。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 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 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