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食台是什么?出食台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出食台是什么?出食台简介

  出食台,又称施食台、供食台、出生台、生台等,民间俗称石佛柱。源自佛教「施食」的典故,后来广传于亚洲各佛教寺院,于大殿外施设一石柱、或一平台、或一食盘等,以供放加持过的食物、水、香,施食鬼神。至今,台湾多处著名宫庙,亦可见之。

  佛教的出食典故,根据宋朝志磬大师于1269年所撰之《佛祖统记》,一部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佛教百科式史书,详述出食,又称「出生饭」或「出众生食」,其缘起有二:一,根据《大般涅槃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前者记述佛陀化导了名为「旷野」的鬼神,后者,收服了罗刹鬼「诃利底母」(梵文hārītī,或作诃利帝母,以其为众鬼子之母,故称鬼子母)。两者皆喜啖人肉,作害生灵,经佛陀摄伏教化,授予戒律,不得杀生。因此佛嘱咐弟子谨遵为戒条,施予饮食,令离饥苦。二,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等经典,阿难欲救拔名为「焰口」,或称面然的饿鬼,请求佛陀超拔之道,佛陀传授「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咒语,诵持此咒,可散施与无量饿鬼及诸仙等种种饮食,令诸饿鬼解脱苦身、得生天上。且受持者,福德寿命皆可增长。后者通行佛道两教。

  因施食之风,到了唐代,蔚为风行,影响所及道教也发展出施食和焰口仪式。佛道两教通行斛食(以四角形大木盘盛大量饭食以供养三界万灵;斛,量器名,古谓十斗,今容五斗),施舍鬼众。如今农历七月,两教寺庙亦皆举办普渡法会,设斋施食,慈悲救拔亡灵。

  现代佛教寺院日常的出食仪轨,于每日早中晚课时,于佛像前先以供具装上「供饭」,由一法师负责出食。出食时,口诵真言并「取食」。一般以右手,取七粒米食或一指节长的面条,放到左手食指、中指上,后结手印加持之。出殿外,于施食台前,念诵偈语。早斋持念:「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 ) 午斋,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再将食物供放施食台上,同时观想七粒米或面条,化作无量之珍羞美馔,普施供养一切法界众生,令众饱满。

  出食台有各种不同形制、材质,造型上没有固定的法制,多以幢型居多,常见的是石材,也有木刻。高度至少一百多公分以上,常见:圆形长柱、四面柱、八角型柱等不同形状。石柱,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多见以莲花造型为台,中段为石柱,柱上常刻有出食台,或与施食仪轨相关的佛号或字句,如七如来(南无多宝佛、南无宝胜佛、南无妙色身佛、南无广博身佛、南无离怖畏佛、南无甘露王佛、南无阿弥陀佛)、四如来,或南无阿弥陀佛等佛名圣号,或刻「法力不思议」等字样。有些大型石柱,甚至刻有七尊佛像,或其他吉祥图案。下部常见以莲花为底座。有些在台柱中段处,雕刻楼台栏循,或增加底部四方台阶。最重要者,乃是石柱上方或中段一处,可供平放些许食物之平坦处,有些亦设有一处可供插香燃香,亦可见香器、香座或香托等。

  现代化或都市化的佛教寺院或道场,有时仅于门口外,安置一小平台于墙上,或一L型铁板、木板或一食盘,安置及于人胸口的高度,以供陈放施食。出食台,除了设于佛教寺院大殿之外,根据佛教经典,也可于人烟稀少或清静处,设台供食,普施十方鬼神、虫鸟、畜生。

  一般民间宫庙的石佛柱,常见飞龙盘踞,或与神仙有关的雕刻。被列为国家三级古迹的新竹金山寺,建于清朝咸丰十年(1860)于正殿外左担柱前、拜廊边立有一八角形石柱,高111.3公分,正八角柱边长12公分,其柱上雕饰莲花甚美,依稀可见寺名、雕刻年代和出资之善信弟子等字样:『香莲庵大清咸丰壹拾年岁次庚申仲冬立/原漳泉南沐恩弟子』。

  台湾东北角的澳底仁和宫,建于清宣宗道光初年(约西元1821——1850年),其偏殿门外龙柱前,亦有一石雕的出食台,其上可见昭和15年(西元1940年)和捐款弟子等字样,石柱上方有一神像和一葫芦,做拱手施食状,其平台处可供安放饭食,以解孤魂之饥。台北剑潭古寺、板桥接云寺等,于清朝建立的古寺,亦可见上百年历史的石佛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