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米唢呐有什么艺术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8-01
摘要: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下面本文将详细为大家介绍绥米唢呐的艺术特点,一起来看看吧!绥米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拍镲镲的和捣老锣的,另带两杆长号和几个火药铁炮。而现在的吹鼓手班发展得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铜号、管了、笙、小锣等乐器,有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无论新、旧吹手班吹唢呐者都是主角,敲击者是配角。上手吹高音并掌握曲调,下手吹中音跟上辅助,一般呜哇一呜哇音定好后,敲击者咚嚓——咚嚓便开始吹奏。
一.历史渊源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
陕北绥米唢呐,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溶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
绥德、米脂地处胡汉进退、平沙凉月、壮士残戈的动荡边陲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远离皇畿帝乡,荒凉贫瘠的浑厚黄土地上,广阔的荒原,浑厚的土地,艰苦的生计,对生的渴求,命运的抗争,形成了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这种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与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逐渐溶入下层民众的生活、生命之中,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一曲曲唢呐声是陕北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的一种凝聚与升华,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忧的表白。
经过多少代唢呐手和唢呐乐户吹奏、创作的传承,完成了唢呐乐器到音乐的引进、发展、完善、兴盛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在解放前的数百年里,由于吹鼓手被认为是“下九流”,受到普遍歧视,所以唢呐音乐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初期,唢呐艺人地位提高,唢呐音乐获得新生,发展较快。“文革”时期,唢呐视为“四旧”被禁锢,唢呐音乐受冷落。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绥米唢呐进入了新的发展高速期。民间唢呐手遍布各地,唢呐又成为婚丧嫁娶、喜乐庆典的最主要演奏形式,唢呐重新落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尤其是1998年金秋10月,绥德汉唢呐团组建后的丰硕果实,成为西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大亮点。绥德汉唢呐团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闭幕式、陕西省九九年春节文艺晚会、二OO三年首届中国老年艺术节、电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等二十余次国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动,均获得成功,受到组织单位的嘉奖。
二.基本特征
陕北绥米唢呐音乐从明代盛行于当地后至今的六百余年的岁月中,它的形成和发展具备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唢呐由波斯传入我国后,先为宫廷器乐,后明戚继光用入军乐。现在陕北唢呐中的《大摆队》、《大楚将军》、《催鼓令》、《三通鼓》、《得胜回营》等曲牌体现出锵铿有力的军乐特征;
(2)陕北绥米唢呐既保留传统曲牌,又移植秧歌、民歌小调、戏剧曲牌的唢呐曲牌,类别繁多,丰富多彩,曲目具有多元性特征;
(3)陕北唢呐乐班,人数少音量大,既有排山倒海之势,又有细腻娓婉之效果,甚至单吹独奏照样能倾倒听众,具有听觉冲击力的特征;
(4)由于乐班人数少,便于出行,老百姓婚丧嫁娶、生日庆典从经费开支和生活安排方面都易于接受,所以形成广泛的群众性特征;
(5)陕北唢呐激越高亢,与陕北人的性格相吻合,形成具有黄土地人情感宣泄、精神栖息的特征;
(6)陕北唢呐单吹或对吹,采用拟声,如泣如诉,构成了具有摹拟性的特征;
(7)陕北唢呐口技与指法灵便,新老民歌、现代歌曲都能出色的表现,因此,便于贯彻党的政策,传递党的信息,所以构成了具有宣传鼓动特征。
三.相关器具及制品
陕北唢呐是民间制作的乐器,一般制作者同时又是唢呐手。制作唢呐要数米脂县印斗乡常石畔村的常文周。常文周的唢呐制作和演奏由家族传承,到了常文周这一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唢呐杆选香木(柏木)为料,先截一尺三寸左右的木料,打荒成梯形四面体;再钻筒、打眼、外形打圆、校音准后放入清油中浸泡,杆即制成。用铜皮锤制喇叭形碗子、喉子。再用苇杆、铜丝制作哨。把碗子、杆子、喉子、哨子安装在一起,一把新唢呐制作成功。制作唢呐关键是校音,校音凭制作人对音域的准确感悟进行人工校正。
陕北绥米唢呐乐班的组成是:两个唢呐手各吹一把唢呐,分上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低音;鼓手、镲手、锣手分别击打牛皮鼓(半径6寸左右,最先为两面鼓由两名鼓手击,后去掉一个鼓手一面鼓,也有一个鼓手击打两面鼓的)、小镲、包锣(俗称圪瘩锣)。另有两把长号,由唢呐下手和鼓手吹奏。以五件乐器和五个人组成的吹打乐班,是五行学说的一种体现。这种乐班适合行进过程、野外院落吹打,声音洪亮,扬远传广,加之宗教包装,很受平民百姓喜爱,人们称之为“大吹”。
将上述乐班中的两把唢呐换成小海笛一支、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铰子小铜锣或当当(又称铮铮)等乐器,组成“小吹”班子。“大吹”、“小吹”可为一套人马。“小吹”适合于庭堂院落“静态”吹奏,吹奏出的乐曲风格委婉清丽。
另外,根据唢呐手的增加,也相应地增加鼓面和大小镲,如绥德汉唢呐团100余人集体演奏,配备战鼓四面(直径1米左右),八副大镲和八副小镲。这种演奏适合于广场集会庆典演出,场面恢弘,气势磅礴。
四.主要价值
陕北绥米唢呐历史悠久,成果辉煌,是陕北吹打乐中的传统器乐,也是传播黄土地优秀民间音乐的重要工具,挖掘、抢救、保护、发展陕北唢呐音乐,其主要价值是:
1、学术价值:陕北唢呐仅从明代起以六百余年的辉煌一路走来,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极不寻常的足迹,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整个吹打乐中实属罕见。因此,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陕北唢呐音乐,使它走向世界,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和世界音乐史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用价值: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陕北唢呐音乐对推动陕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增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品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