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没有定论,一切都只是假设——《假设的世界》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我们在中学课堂上学习过,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是这样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当看到或听别人说某个结论是经过实验验证的,它用科学来解释是如此这般的······这种说法时,我们会立刻接受,根本顾不上怀疑。我们坚定的认同:假设经过验证之后,已经成为了定论。

然而,回顾科学史,会发现有许多“经过了科学验证的定论被彻底颠覆”的实例。

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授予了一位葡萄牙医生——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因为他发明了一种叫“额叶切除术”的手术,可以治疗精神病。

这种手术最早用在黑猩猩身上,发现对黑猩猩进行额叶切除术,能够去除其凶暴性。莫尼兹受到启发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做了实验,认定它是有效的。随后这项手术传入其他国家,在医学界甚至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同,莫尼兹因此受到世人的赞誉。

然而后来评价却急转直下。医学界发现额叶相当于大脑的司令部,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区域。大脑的司令部都被切除了,人能不变的温顺吗。可做了手术的病人会完全失去人格与灵魂,这能称得上是治疗吗?

后来人们经过反复讨论得出:额叶切除术是无法挽回的错误!舆论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正是因为“额叶切除术”在当时经过了验证,才会变成“定论”。然而,谁也不能预测之后会不会有新的证据出现将它们推翻。不只是上面这个例子,其它的科学理论,也都存在有朝一日被颠覆的可能。这样看来,科学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定论。

这似乎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科学的认知。一般人心目中的科学,应该是通过实验去“验证”理论的学问——只要做了某种实验,就能完全证明某理论的正确性。

可事实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我们得到了一个定论。为什么呢?即便我们做了一百万次实验,得到了一百万个能够支持这个理论的结果,要是第一百万零一次的结果与理论不符,并且是精密实验数据的话,那理论就失去了它的正确性。

就算我们做了好几亿次实验,收获了无数符合理论的数据,也不可能排除下次实验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况且,从现实角度看,我们也不可能一直把实验做下去。

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彻底证明某个理论的正确性。科学理论永远都可能被更精密的实验结果推翻。

这正是科学与伪科学、神学的区别:科学必须可被证伪。所谓可证伪,就是科学理论有可能被表明是错误的,我们通过实验和事实可以验证它是对是错。而伪科学、神学一类的却是怎么说都有理,不管遇见什么情况,它的那套理论都说得通。

既然科学可以被颠覆,那就意味着它们并不是定论,而只是假设。我们心目中那些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定论,其实都是假设。“假设”才是科学真正的根基。

看到这你可能会有点怀疑人生,难道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假设?它们都是假的吗?别着急,假设也分很多种。那些经过了实验的反复验证,同时代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假设,就是白色假设。有一些白色假设几乎已经成为了“定论”,不太可能被推翻。反之,不符合实验与观察结果的,大多数专家认为是错误的假设,就是黑色假设。

可是,看似完美的白色假设也有可能被完全颠覆,而黑色假设也可能在某一天突然转化成白色假设。

假设也并不是非黑即白,如果专家的意见不统一,那就是灰色假设。假设的灰度也分很多种,有的无限接近于白,有的则无限接近于黑。

看了这些,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以前过于相信科学了。

不只是科学,其实我们脑子里的各种常识,也都不过是假设而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过各种各样的定论或者说常识在转瞬间崩塌的例子。

17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然而去到澳大利亚惊讶的发现竟然还有黑天鹅。

大家都以为东南亚某个度假胜地很安全,但它突然被海啸摧毁了

所谓常识,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地区的大多数人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脑子里的常识奉为绝对的真理,一言一行都照它来。久而久之,这些常识编成了一个框架,把我们框在里面。如果我们被常识框的死死的,常识说什么就信什么,那不得不说,我们的头脑已经僵硬了。头脑越僵硬,就越容易随波逐流,任人摆布。

其实常识是非常脆弱的东西,今天还牢牢印在我们脑子里的常识,也许到了明天就会被突然出现的天才科学家彻底颠覆。然而,很少有人能明确意识到我们的常识都只是假设。

反之,要是我们能养成怀疑常识的习惯,意识到头脑中的假设,那我们的头脑就会灵活很多。

大胆怀疑吧!如此一来,我们看待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角度会和原来大不相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