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人物有哪些名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21
(一)、关于鲁迅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孔乙己》
阿Q:《阿Q正传》
祥林嫂:《祝福》
华老栓;夏瑜:《药》
单四嫂子:《明天》
九斤老太:《风波》
闰土:《故乡》
陈土成:《白光》
(二)、关于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的性格介绍:
1、孔乙己
孔乙己,人物的绰号。鲁迅为什么要用绰号作人名呢?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时也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鲁迅用这个人物的绰号作为小说的题目,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孔乙己健全的身体与病态的心理之间的矛盾可谓是对封建教育思想和教育*的血泪控诉与无情鞭挞。孔乙己一个人格*的矛盾统一体。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2、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妇女。但是在万恶的封建势力的残酷*下,经不起接二连三的痛击,最后发疯,惨死。从医学科学角度来看,祥林嫂所患的疾病为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是直接由精神创伤所引起的精神病。病前有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其精神症状与病前精神创伤的内容一致,而以相应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临床发现,其表现与病程经过和精神刺激的体验密切相关。反应性精神病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过度兴奋,一是过度的抑制。前者可表现为言语增多,狂躁御蔽冲动、情绪激动,错觉、幻觉丛生,吵闹不安,哭喊高歌,狂笑奔跑,害怕,惊吓,胡话连篇,甚至伤人毁物、自伤等。后者可表现为情绪低沉,不语不动,难以交谈,忧郁,呆若木鸡,对周围事物毫无反应。躯体方面可有颤抖、面色潮红或苍白、心跳加快、出汗、瞳孔扩大等植物神经失调的表现。
人的一生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挫折,如强烈攻击、家庭中的复杂纠纷、亲人亡故、工作矛盾、考试落榜、晋升未果、生活中的不幸等等。这些沉重的精神打击犹如一个个“导火线”,使人“气出精神病”。但这些并不是构成反应性精神病的唯一因素。临床发现,只有那些性格脆弱、心胸狭小、孤僻寡言、抑郁内向的人,常易患反应性精神病。
3、阿Q
一、卑怯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之态。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二、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大拆明与健忘等含义。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
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林毓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Q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为的动物了。”(《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这种精神胜利法中国人发明得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即使现在我们南斯拉夫的大使官被美国人炸了、战斗机在祖国南海上空被美国飞机撞废,国人怎样?还不是喧嚣几声、美国人出来个道歉就算了事,国人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阿Q劣根在国人身上烙下印记。
三、善于投机
阿Q本来痛恨*。等到辛亥*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党来了。但阿Q*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华盖集忽然想到》那一条道:“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夸大狂与自尊癖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的文明之邦、地大物物博,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这何异于阿Q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
阿Q的种种劣性都有其培育生长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统治地位时期,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