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4-07
  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是享誉中外的“甲骨文之父”。他,就是王懿荣。
甲骨文的发现,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 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药店老板的发现却是认定它为“龙骨”,其功用仅限于药用价值;即使著名的古董商范维清之辈,也没有超越“龙骨”的药材界定。更何况“龙骨”走入京城,千千万万个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人都接触过,或服用过。他们和王懿荣都“偶然”过,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在王懿荣之前发现“龙骨”上的“镌纹”是文字呢?而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偶然相遇,就独具慧眼,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这怎能是一个“偶然”可以了得的。这使我想起了埃尔温 . 斯特里马特《随想录》里的一句话:“草原开满了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所发现的却只是饲料。”
甲骨文的发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充满了客观上的必然性,只是历史合乎逻辑地选择了王懿荣!
发现甲骨文的人自身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他必须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古通今;他必须是一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并且两者兼具,缺一不可;他必须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独到、敏锐的思维能力。而这三个苛刻的基本条件在王懿荣身上达到了高度集中的体现。
王懿荣出身于纵贯明清两朝昌盛不衰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明初他的始祖王忠考取进士、官至登宁盐科大使起,到清末五百多年间,王氏家族共考取进士27人,举人58人,贡生58人,秀才357人。王懿荣的祖父王兆琛,是嘉庆进士,官至山西巡抚,精于文字研究,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堂书屋文集》。其父王祖源,是道光拔贡,官至四川按察使,精于金石研究,著有《渔洋山阴秋柳诗笺》、《天壤阁丛书》等。王懿荣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被朝野誉为“天眷其后,世泽蝉联。”如此文人辈出,鸿儒群集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样的家族对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诚,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血脉传承成为定势,每个家庭成员一出生便在灿烂的文化阳光中茁壮成长。
王懿荣生于一八四五年。六岁入王氏私塾 ,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的正统、规范、严谨的文化教育。他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是远近知名的书香门第。王懿荣童年和少年的四位老师全部出自谢氏家族:母舅谢敩之、谢琴南、谢价人,三人都是秀才出身;另一位叫谢产起,是道光拔贡。王懿荣十五岁随父进京,先后拜道光进士、翰林编修崔清如和道光进士、经学家、礼部员外郎周孟伯为师。名师严教,加上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很快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许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时代,王懿荣便潜心于考古学,酷爱金石文字学。为搜寻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云和月”,足迹遍布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他对搜集来的大量汉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潜心考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王懿荣对历史文化、金石、文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166346161字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他的《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攀古楼藏释文》、《求阙文斋文存》、《古泉书》、《福山金石志残稿》、《天壤阁杂记》、《王廉生石泉精选拓本》、《墨园语》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修编,被朝野誉为“四大公车”(注5)之一。以后他三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而祭酒则相当于校长的官衔。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王懿荣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巨擘、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任何值得我们怀疑的地方。
“伟大的问题就好像是宝石,成千上万的人从上面走过,直到一位行家终于把它拾起。” 王懿荣就是一位行家,他把“甲骨文”这块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拾起来,并把它献给了中华民族,献给了人类,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光照寰宇的伟大的物质基础!
第2个回答  2005-11-14
甲骨文的发源地是安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 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延请太医治病,太医开的药方中有一味"龙骨",家人到药店抓药回来,王懿荣一看上面刻有文字,但不是当时所知道的篆文,经过研究,确定应该是比篆文更早的文字.到药店询问老板,老板说"龙骨"是从河南安阳小屯村贩运而来,当地农民种地时从地里挖出来的.由此发现了甲骨文.由于这个地方经考证是殷商首都的遗址所在地,因此叫做"殷虚",这个地方发现的甲骨文因此也叫殷虚甲骨文.解放以后,考古学家在陕西一带也发现了甲骨文,叫周原甲骨文.
第3个回答  2021-06-02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村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我国艺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第4个回答  2021-04-06
骨文的发现,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 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
第5个回答  2020-11-12

1_一分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消失多年的商文化逐渐重现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