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30
《》教学设计执教:舟山市定海小学 袁优红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设计�0�1 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0�1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0�1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0�1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老师搜集了两个城市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什么城市?(北京、乌鲁木齐)2、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1、因为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通常可以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观察。给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先想一想,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另外,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然后把这两个城市的情况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模拟实验记录单 请把你们组转动地球仪的方向在地球仪上用箭头画出来? 我们组发现, 先迎来黎明。 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三、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1、为了帮助我们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 (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3)乘坐旋转木马,大转盘,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你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个同学把规律记录到记录单二中。科学记录单二上面的几种运动现象,我们能得出的规律是: (4)推想:乘上转椅,看到周围的景物是在顺时针旋转,你的转椅应该往哪个方向旋转?为什么?再请几位学生在转椅上体验。(5)现在我们假想这是一把地球大转椅,我们每天看到地球周围有哪些星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如何?(自东向西),由此,你们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四、认识世界时区图1、确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现在你们能判断北京和乌鲁木齐,再次让地球仪自转起来。 2、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几小时呢?也就是说,北京迎来黎明了,乌鲁木齐要再过几小时才能迎来黎明呢?3、这个问题我们请世界时区图来帮助我们解决。出示世界时区图。从图上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的时间相差几小时?4、介绍世界时区图:为什么世界时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算出各个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了多少呢?(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图呢?)五、课堂总结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特点:运动方向和方式、周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个人简介袁优红,女,大学本科学历,于1993年参加工作开始一直致力于小学科学(自然、常识)教学,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常务理事,区小学科学学会副会长。2007年获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科学教学先进个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课堂教学能手、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区先进工作生产者、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教学中,以踏实、求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学生为本”,力求让学生全面主动探究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担任各级公开课、观摩课达30多节次,在省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上作讲座,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全国、省、市、区多次获奖或发表,优质课连续四届获市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辅导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在《研究性丛书》中发表。主持、参与《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灵魂——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探索》、《大班额教学班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等课题的研究,分别在省、市获奖。 教学无止境 成长需探究——“地球与宇宙”主题的教学思考与探索引言当今的小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及各科的渗透教学,已经熟悉了地球、宇宙飞船、星球等词汇,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和弯弯的月亮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司空见惯的主题,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无限的遐想。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宇宙和地球的真面目了。通过“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让学生认识到:复杂而且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地球与宇宙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人类为了解地球宇宙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宇宙的极大兴趣。 “地球和宇宙”主题的学习贯穿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甚至在每个阶段都会学习同一内容,例如三个学习阶段都有地球自转、公转、时区、星座等教学。因此,如何让地球与宇宙的教学更适合我们的学生,更容易被我们的学生所接受,是我们在教学中很值得思索的问题,也是平时被确认为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一大难点。但是,教学无止境,我们要成长,我们就应该坚定地探究到底。现将自己的这方面的教学思考与体会与同行作一交流。一、更有必要体现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教育的课堂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是大家所公认的。当然,作为小学科学内容之一的地球和宇宙单元,也应该体现科学探究的内涵与本质,并且更有必要体现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本主题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搞满堂灌,学生容易在理解上模棱两可、半生不熟。再说现在科普类书籍琳琅满目,学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会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做到入心入脑,实实在在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宇宙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以现代建构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组织,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在体验、实践中理解抽象的地球与宇宙的知识,感受关于地球宇宙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月相变化》的学习中,让学生课前去观察月相的变化,再画一画、贴一贴月相,给月相排排队,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学生经历了月相变化的探究后,就能读懂天上的月相,有很多的学生能够根据月相推算农历的日期,还有些学生开始对天空感兴趣了,时不时地会仰望天空了。在《》的学习中,让学生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生活中的“相对运动”概念,坐上“地球”大转椅亲自体验,从而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样,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真实的自我活动的课堂,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探究过程得以确立。二、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在自己任教的几个班级中调查显示,学生一开始对学习地球宇宙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这部分的内容在时空尺度上比较宏观,某些知识的理解要依靠比较强的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使得不少学生产生“畏”的情绪,从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把握、调整教学难易的度,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得以发展。例如:教学《》时,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再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会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提问: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一样吗?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知道各地所处的位置与迎来黎明的时间有关,降低了难度,符合小学生的水平。关于世界时区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时区图,知道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与它们所处的经线位置有关,越东边的越早迎来黎明,舍去了较复杂的处于东西时区各地时间差异的计算,避免了过深、过宽的研究要求与范围,可能会造成学生一时无所适从,掌握不扎实的结果,把更高的要求留给那些学有余力、意犹未尽的学生。我想,修订版有些课文的改动正是基于难度适中的考虑,并且与当今提倡的“简约”课堂,与许多知名教育专家呼吁的“平实的课堂”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当前经验和实际水平出发,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方法把较为宏观、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感知和感受的情境,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例如: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的基础上而构建的。对从没接触过“相对运动”的小学生而言,理解“相对运动”成为本课的其中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回忆汽车在前进和倒退时,以及乘坐大转马时周围静止物体的运动状态,得出相对运动的规律,再让学生来推想大转椅逆时针转动时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推想再请学生真正乘坐转椅体验。在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观察地球以外天体的运动方向来反推地球的自转方向,教学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学生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从太阳的东升西落推出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就水到渠成。我想,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的教学程序才是唯一合理的。三、将地球与宇宙的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选择,从而主动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流程。这是因为地球与宇宙单元的内容学生缺乏经验,认识上往往非常零碎,如果没有一个问题的引领,学生往往会迷失探究的真正目的,不知所措,认识上没有系统性。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就有了思维的起点,行动的指标,学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把探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的教学中,就有“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一样吗?地球自转时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呢?“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了几小时?有了这些主干问题的引领,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自己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思考解决问题,积极构建科学概念,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小学生,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的展开还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地球宇宙主题学习内容都是学生不易见到的一些事物,许多运动无法通过常规操作来展示与描述,小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费解,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大力加强直感性。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关于日、月、地的运动状态、九大行星的运动轨迹、四季星座等这些形象化、生动化的多媒体的加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教师苦口婆心说上几十遍要有效的多。五、开展地球与宇宙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与课题研究面向21世纪的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宇宙与地球”的教学更应强调让学生课后保持继续探究的热情,这样,才能把探究的难点进行到底,从另一层面讲,才能培养“仰望天空”的新一代人才,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爱好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研究,地球自转的专题研究,地球公转的专题研究,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观察月相与总结月相变化规律等实践研究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生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助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或总结规律,进而在解决问题或运用规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获得长远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