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师的声音——听王崧舟老师《好的故事》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好的故事》来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5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今日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受益良多。这篇课文我并不熟悉,跟随着王崧舟老师的引领,跟着学生一起对课文展开层层递进的探索,对作者情感进行剥析抽离。我被震撼了,原来这么晦涩的课文教学可以处理的如此诗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的开始跟我们没什么不同:简单交代课文背景后,让学生初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先跳过去。我们平时也会这么做,接下来是对生僻字词的把握。而王崧舟老师不仅对生僻字进行了认读,还通过当时与现在词语的表达不同来让学生感受到年代的不同。这体现了他的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视野去读课文,发现时代不同产生文化也不同。

课堂上充分把握语文要素,及时借助资料,代入课外阅读,通过观察图片说感受,增长学生对云锦的认识。一直以为代入课外阅读会影响课堂的生成,可王崧舟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警醒。乡村孩子本身课外阅读量少,对不熟悉事物的认知非常有限。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有很大的作用,也花费不了太长时间,还无形中吸引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何乐不为呢?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堂上出现两次课后思考与练习,每次都是给了学生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课后思考与练习二:“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答案并不难找,学生的表现也是异常出彩。同时两次借助资料去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去分析判断理解作者。

审美鉴赏与创造

其实鲁迅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是跟梦境大相径庭的,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是暗示给我们呢?这就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审视作者笔下的梦境,有哪些是与现实环境相一致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鲁迅先生当时是比较孤独,怅惘的,在最后王崧舟老师自然而然的对学生进行了写作的练习。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鲁迅先生的?这个做法是相当高明的,不露痕迹的让学生吐露出心中的话语,写完之后又让学生将他改为我,学生化作鲁迅先生,师生间一问一答,升华情感,语言得以建构与运用。

课后王崧舟老师还根据这堂课做了专门的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的讲座。我想这堂课本身就是语文要素与核心素养最完美的展现吧!通过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我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王老师的储备深厚,学识渊博。课堂中还有一个点很是打动我:立德树人,无痕教育。每个课堂的生成都会有所差错,而课堂的精彩也是在错误中得以体现。面对学生的错误,王老师一句句鼓励“在错误中改正它,超越它。”“聪明的孩子会主动调整自己的错误。”……一句句温馨的话语,诗意的读文让整个课堂如课文般充满了有趣、美丽、优雅。很喜欢课堂最后再次贯穿全文的总结: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趣美丽优雅的故事,它会让你感受到自由、幸福与希望。即使以后你会有怅惘与孤独,但请相信你是一个好的故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