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重症病患转院至都会区大医院 必须考量3项风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非文中个案。)

最近半个月内,接连有2名在花莲的医学中心治疗的重症婴儿,家长办理自动出院,将病童转送100多公里外的台大儿童医院,引起社会关注,并讨论此类转院案件是否恰当?其原因是反应东部医疗能力不足,或是病家(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疗的错误认知与期待?

我们先了解一下「转院」和「转诊」有什么不同。简单来说, 「转诊」是依照原主治医师或医疗团队评估,认为病情已经超越原医疗机构的设备或能力所能处理,由医疗端主动建议与安排转至其他医疗机构接续诊疗。

若不是前述情况,虽然医疗端认为有能力处理,但病家因某种考量要求转到其他医疗机构诊疗,则属于「转院」 ,通常要由病方办理「自动出院」(AAD, Against Advise Discharge)手续。最近花莲的2名重症婴儿北送都是转院的情形。

医疗伦理上的两难

对于类似事件的每一个案,都是医疗伦理上的两难。就个案层面来看,每个事件的情况都不会完全一样,非当事者无法完全了解与体会,因此最后应该尊重病家的决定。

如同此事件中,花莲慈济医院所表达:该院新生儿专科有经验,且是花东新生儿重症合格且唯一的后送医院,「但以同理心思考,家属与医师的考量不同,最后家属仍坚持转院的决定,站在医院端无法评论,予以尊重。」

事实上,这类转院案件不只在东部,台湾各地几乎天天发生,但未如近期新闻中的2名个案引起广泛关注。我相信除了台大医院与台北荣总2间北部国家级的医学中心之外,每家医院、每位医师都曾遇到有能力处理的病症,但是病家要自行转院的情况,只是多寡程度不一而已。

担忧模仿效应 造成各层级医院失衡

对于病家自行决定转院,我比较担忧的是模仿效应,这类特殊案例被媒体披露后,引起更多病家仿效,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失去信心,或对大都会区医学中心寄望更高,纷纷不问原因地舍近求远,导致 都会区医学中心爆满、非都会区医疗无法健全发展,以及各层级医院失衡等负面结果。

本文讨论不针对个案、地区或医院进行评论,而是希望就此议题,广泛提出相关层面,让医界与社会大众共同参考、思考。

台湾医疗制度对病人的就医选择权完全没有设限,而且台湾地理幅员不大,医疗院所林立,交通便利,民众就医的方便性程度可能是「举世无双」。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提供民众非常高的医疗可近性,以及能自行转院,追求心目中更好的医疗机会;不过,坏处是医疗专业意见与价值很可能会被病家忽略,病人面临的相关风险会被低估。

为什么病家会有转院的念头?

我们或许可以先从病家的角度思考,有哪些原因会让病家不想留在原医疗机构,而要寻求其他院所的诊疗?以下列出3种可能性:

1.根深蒂固的观念

认为区域内医院资源和能力比不上都会区大医院,这种医疗城乡差距或医院层级的印象其实很普遍,且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是存在的。

以下引述新闻报导中的内容:

台北荣总儿童医学部主任宋文举认为,台湾医疗最大问题是资源分配不均,资源集中于西半部,东部医院可以处理一般病症,但遇到严重疾病,转送西部医院是最好选择。

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加护科主任夏绍轩也坦言,即使是医学中心,各家的人力、强项及设备也都不同,在儿科重症治疗方面,拥有儿童医院的医学中心就比较强。

即使医疗资源分布的差距或医院专精能力不一的情况是存在的,什么条件下适合转送?要转送到哪里?也都是不容易的判断。

2.在医疗过程或医病互动中,病方对医方失去信心

医病关系的形成非常微妙,几乎不可能有让每一位病人都喜欢和信任的「完美医师」,更别说是医疗团队。台湾有一句谚语「先生(医生)缘、主人(病人)福」,道出医病间也需要靠缘分催化,无法强求。

我一个朋友的太太,在一家区域医院的肠胃科诊断出不常见的小肠癌,随即转给院内技术、经验都很好的一般外科医师准备手术,但是在手术前说明时,病家感觉外科医师不太有耐性回答问题,因而决定将病人转院到另一家医学中心治疗。

3.病情没有进展,病家心中焦急,如果有亲友提供其它建议,就会产生想要奋力一试的动机。 我听过一位年长病人因肺炎入住加护病房,病情持续恶化,医师建议插管,家属很为难,并听亲友介绍某医学中心某医师可以采取不插管的治疗方式,因而想要转院。

基于以上原因,病家寄望病人得到更好的医疗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让病家有机会选择至信任及安心的医疗机构接受诊疗,也无可厚非。

要考量转院可能面临的风险

任何的转院都有风险,必须多加考量,尤其是重症病人,在长距离转送过程隐藏许多风险,包括:

1.病人得承担病情变化的风险

急重症病人本身就很脆弱,病情随时有可能恶化,转院过程中,医疗设备与医护人员不像院内充足完备,风险很高,所以救护车上一定要有随行护理或救护人员。即使如此,偶尔也会发生病人在转院或转诊途中生命征象恶化,必须立刻急救的情况。

2.转院/转诊途中病人与救护人员的交通风险

去年兰屿一位病人透过空勤总队直升机,紧急转诊到台东就医,因为天候与夜间视线不佳,直升机不幸坠毁,机上的病人、护理师与驾驶员等均罹难。几年前,一部救护车从花莲凤林镇将转诊病人载往花莲慈济医院急救,途中被另一辆车拦腰撞上翻覆,病人与驾驶受伤,随行的护理师不幸过世。

3.接续诊疗的风险

前面提到小肠癌的病人,转院到医学中心后,重新进行各种检查,确定诊断无误,安排手术治疗时,已经过了好几个月,在放射治疗后因病情急转直下而过世,家属认为,若当时留在原医院接受手术与治疗,就不至于拖了好几个月,对于转院的决定非常自责。

前国策顾问郝明义先生曾在《那一百零八天》书中,详细记录他陪伴受不明病因所苦的太太,辗转换了3、4家大医院,并尝试各种疗法的就医诊疗经过,其中经历多次惊心动魄的危急变化,最后确诊为「自体免疫失调」,与第一次就医时医师推测的主因相同,但是由于当时医师不够肯定及叙述方式,使他感到没有信心,才决定转院,因此多走了许多冤枉路。

给病家的良心建议

以台湾医疗水准与各区域医疗网的建置,各地区域医院和医学中心应该都有能力处理绝大多数的病症,只有极少数罕见疾病或特殊重症,才需要转诊到其他区域医学中心,由更专精的医疗团队诊疗。 许多急重症的照顾是以稳定病人状况为主,让病人有机会自愈恢复,因此多数情形下,「一动不如一静」。

如果主治医师认为,相较于留在原医院继续治疗,转诊的好处远大于可能的风险,便会主动给病家建议与安排。 相信医师与医疗机构都会以病人最大的福祉为出发,做临床诊疗或转诊的判断。病人和家属最好与医师深入沟通,将心中疑虑、想法告知医师,听取医师建议,思考后再做出决定。

若病家有转院的想法,最好坦诚告诉原主治医师,询问医师的评估意见,特别是留院治疗的利弊,以及转院的机会与风险,都要一起考量 ,千万不要冲动或感情用事。大多数医师都会愿意和病家一起讨论,尊重病家决定,以病家的考量做为最后的依归,但希望病家在决定前,能掌握足够资讯并理解,才能做出最恰当的决定。

病家在决定转院前,务必与想转院的医院、医师接洽,询问医师的第二意见,事前提供充分的病情或病历资料让医师了解,确定病人转院后,该医院医师和团队能提供更好且无缝隙的接续诊疗。 通常病家缺乏管道完成这些作业,导致转院有较多困难与风险,这也是转诊比转院较理想的理由,因为 若有转诊需要,原主治医师和团队会主动接洽合适的医院与医师,并做好转诊过程的准备及后续医疗的接轨,对病人的风险最低。

前述肺炎的年老病人,家属本来有意转院治疗,经加护病房医师询问,想转至哪家医学中心的医师,病家表示,只是听亲友提到这位医师,尚未洽询。后来加护病房医师主动联系该名医师,告知病家想转院的心意及病人现况,该医师了解后,告知病家,两家医院的照顾方式是一样的,所以将病人留在原医院照顾比较好,于是病家决定安心留院治疗。

每个生命都是绝对珍贵与独特,对于任何能挽救生命与健康的医疗机会,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这份希望是必须被保障与尊重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医疗资源配置有限,医疗更是不完美的,任何重大的医疗选择与决定都涉及取舍的两难,这时医病双方更需要坦诚沟通、彼此合作,理性考量各种利弊,采取利益明显多于风险的措施,病人才能获得最大的福祉与保障。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推荐阅读:

透视空中转诊 跟死神抢时间

不是变相的红包!「非值班时间医师出勤费」应由病人自费的4个原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