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资料

在一星期之类

第1个回答  2022-12-22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韩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

作为中文的书写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扩展资料:

现代汉语汉字可大体分为传统的繁体字与后起的简化字两大标准,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而后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采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将部分汉字自行作简后成为现在的日本新字体,韩国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鲜汉字使用规范;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汉字现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

第2个回答  2010-11-02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最基本载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先人结绳造字带我们一步步走向文明,不容易.由于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制约,古代历史上识字人本不多而尤足珍贵.毫无疑问,识字人是相对聪明的,理应担当社会进步的主角,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承接的使者,故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遗训,进而形成贯穿几千年的学业理念------"学而优则仕".这是说明学习(识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现代社会的识字.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是好事;竞争随之日趋激烈,也不是坏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追求人生理想或事业成功而忘记学习\忘记识字,其实,识字是文明人和文明社会发展的最先决条件!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环境里衍生出好些似乎并不需要相当文化,甚至是基本识字能力的"行当"------比如眼面前的"歌唱"\"广告"\"演讲"等等.

今天写上述文字的动因是为早晨听了一首<月满西楼>的歌曲而引发的.网络上署名"米线"的歌手演唱了由我国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填的<一剪梅>改编的曲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曲子谱调宛然动听!歌手的声音也清丽圆润!问题就出在这"词"上了------词中首句出现了个"簟"字,字典里注解是质量上好的"竹席",音读做"dian"(”店”音).歌手第一句就唱作了”潭”,继而在第二段出现该字是又唱作”潭”.我不免有些伤心,这么美的曲调,音质也相当的不错,怎么能因为一个字的两次明显的音误而大倒胃口!想想这”错”也不一定就在歌手,那音乐的制作应该是一群文化人的作为,于是感到不能理解和通融---恕我龌龊,俗话有”一泡鸡屎坏缸酱”,此所谓也.

1998年3月5日,在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江博士在台上发表讲话,在回忆周总理生平业绩中,当讲到”第一次反围剿”时,正在看电视直播的我耳朵一炸!不会吧?!我的耳朵明明听到博士把”围剿”读作”围chao"了.因为在单位收看电视还有其他人在,我没敢出声,但在出现”第二次反围剿”时,博士依然读作”围chao”!我坐不住了,就说”他已经连续两次读错了字!”.在随后读到的”第三次反围剿”时,我清楚地记得他改正过来了---我相信应该有人在提醒!博士的身份毕竟太特殊,这在古代的中国天下都得跟着说”围chao".字典中的”剿”字的确是一字多音,有读作”chao",比如”剿说”;但”围剿”断不可以读作”围chao”,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各位看官,相信我不会信口雌黄,那段会议录象永也不会再作播放了.

上至九五之尊,下到黎民百姓,汉字在当代实在是演绎了诸多笑话.十几年前,连云港市灌云县医药公司新大楼开张营业,由于大楼的招牌是用繁体字,开张之日有市民拿着酱醋瓶子去”打酱油”!呵呵,”医药”写成了繁体字和”酱菜”差不多形状,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那是一家”酱菜公司”!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即便有”立地书橱”之谓的当代学者余秋雨,最近在裁判一次电视歌手大奖赛时也读错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错之有不足为鲜,但公众人物不能轻易语误,因其影响波及深远;再则就是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而无论其身份\场所.

其实,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遇有难解深奥或者模棱两可的字词应该及时去查字典,这在公众人物尤当牢牢记取.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如遇不认识的字应该虚心不虚荣,当场请教学究或直接坦白---不仅仅不丢人,相反会得到赞许和尊重.汉字太多,冷字不备而出,特别提醒影视歌曲制作表演者要重视学习识字,毋以贻笑大方.

我更要加紧学习识字,好多的字不认得,博客中屡见错别字察觉到立即改正,不能发现的请朋友们指点!则如沐春风也.

下面的网址里有图

参考资料:
第3个回答  2010-11-04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第4个回答  2010-11-05
汉字的来历: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第5个回答  2010-11-03
汉字同多音字,单音。(普通话约有400多种)汉字是表音字!!!整体字才有音节!!!!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