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原文】

圣人常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③为天下浑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圣人皆孩之⑥。

【注释]】

1.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意为长久保持没有私心的状态。

2.德:假借为“得”。

3.歙:音Xi ,意为吸气。此处指收敛自己的私欲意念。

4.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的状态。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生出许多事端。一说百姓都象自己的耳目。一手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像观音菩萨那样寻声救苦,救护众生。

6.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一说圣人对待百姓象对待孩子一样真诚,保护他们。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杂念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感化他),这样就可以得到他们向善之心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诚信,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思考天下百姓的疾苦),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圣人用自己的耳目关注老百姓的疾苦和生存状态,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受到孩子般的保护和关爱。

【赏析】

(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两句运用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语录》来进行理解就比较好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它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后来的范仲淹也有相类似的表述: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话就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百姓所关心的具体生活问题。

(二)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几句说的是圣人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爱憎分明。圣人也就是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像天一样包容万物,像地一样承载万物,像太阳一样平等的普照万物,像水一样平等的润泽万物,所谓圣人无私爱,无私仇。圣人跟普通人不同,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好的就喜欢,不好的就厌恶。圣人对百姓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不放弃他们,要通过教育教化来善待。通过善待他们来感化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不断向善向好,不断进步。

(三)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要有一颗平等之心,要用心去关注百姓的生活,用耳去听取他们的疾苦,用心眼去观察他们的生存状况,就像观音菩萨那样具有千手千眼寻声救苦,保护百姓。圣人把自己要看着老百姓中的一员,对待百姓就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相信他们具有可塑性,一方面赏善罚恶,一方面教化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保护他们免受天灾人祸的侵害,因为老百姓在社会中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另外一种理解就是把自己当作是老百姓的孩子,称老百姓为父老乡亲,像儒家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推己及人之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老百姓。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