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几次大迁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2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支系。关于客家人的起源,权威的《词海》指出,在四世纪初的西晋永嘉年间,因战乱,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南徙至江,至唐末及南宋,又有大批汉人过江南下至赣闽、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居民,后相沿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美国《国际百科全书》描述,客家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多年的秦朝。历史上,客家人的大迁徙共有五次。
第一次大迁徙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兵,经过五年时间,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赵佗成为龙川古邑的首任县令,在任期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传播到龙川,采用“合辑百越”的施政理念,与土著人友好相处,为赵佗日后建立南越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大迁徙始于东晋,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受黄巢事变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代再度南迁,定居于闽西南及粤东北边界。
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北宋末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从赣南迁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
第四次大迁徙始于1645年,受满人南下入主中原的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
第五次大迁徙是最后一次,发生在1867年之后,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起于秦朝,历经西晋、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至北宋末、南宋中、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客家民系的形成可以简要概括为:最早南迁于龙川,主要孕育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
在江西省的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有一座小县城,名叫石城。石城地处闽赣交界处武夷山脉中段西麓,是进入闽西北直至粤东的主道,堪称咽喉之地。石城因此自然地成为移民天然的中转站。石城在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特有的历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宁化与石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程度相同,处于客家民系的完成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宁化是福建最大河流闽江源头之一,是通往广东韩江的汀江源头之一,是通往江西省赣江的贡水源头之一,据江西盱江主流也不远,因此,宁化拥有四水之便。宁化石壁特殊的地理交通位置及生存环境,决定了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地位。
目前可以确定为客家人的各氏族谱都提到祖先曾流居宁化及其石壁,现今各地的客家人往往把入闽,特别是宁化入闽那一代视为始祖。在客家各氏族本身的意识中,也认为自己流居宁化石壁之后就是“客家人”了。
从今日客家分布地域看,以广东东北部、江西东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一带最为集中,这与历史上中原移民经宁化及石壁播迁的区域相吻合。“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祖地,是客家人梦绕魂牵的家园。
从宁化石壁向东、向南迁徙,就到了粤东地区,即今日的梅州地区。梅州拥有客都之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客家文化在这里最终成熟定型。
从南宋起至元亡时(公元1127年至公元1368年),在大约240年时间内,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基本形成。中心在闽西汀州,期间,自南宋末至元初,闽赣客民又大量迁向粤东北,到了明清时期,粤东梅州不仅成为客家的主要集散地,并且还成为客家人的最后聚散地。
由于明清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如“迁海令”的颁发、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等原因,尤其是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梅州地区不堪重负。自此,梅州这个客家人居住与生活的重要地区既成为聚居中心,同时又成为扩散中心。一方面,大批客家人从宁化石壁或赣州跋涉而来,另一方面,大批客家人又离开梅州这个客家人的大本营,播迁到世界各地而去。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正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晚清杰出诗人黄遵宪的这首诗,是对客家历史渊源最简洁的概括。详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