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7-06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国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

一般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资产阶级执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标志着英国的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权,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与新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矛盾无法调和,1914年英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根据巴黎和会夺取德国殖民地而达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跨度最广的国家。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逐渐瓦解。

历史沿革

殖民背景

对不列颠岛屿与法国的扩张

自1066年威廉一世从诺曼底登陆并征服了英格兰之后,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一直积极地介入欧洲的事务。

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英格兰1282年入侵威尔士,1169年进攻爱尔兰,1296年短暂控制了苏格兰(1314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603年通过王位继承和平实现。虽然英格兰君主在1204年丧失了诺曼底的领土,通过联姻与继承英格兰的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之后一直到1563年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加来,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来港也丢失了。

海外帝国的成长

海外的大英帝国——这里指的是英国人的海洋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

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亨利七世创建了现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这套体系也为日后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像马萨诸塞湾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贸易企业为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干码头,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海军,他于同年8月5日在圣约翰港宣布纽芬兰为英格兰的殖民地。

1587年沃尔特·雷利爵士(SirWalterRaleigh)在罗阿诺克(Roanoke)宣布弗吉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但这两块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于食物匮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美洲大陆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两片殖民地。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1588年(在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期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但1589年-1596英国组织的四次远征均告失利,不仅尝到了比西班牙损失无敌舰队还要痛苦的滋味而且国力大伤,更要命的是西班牙于1589—1598年间恢复了海上实力,这样西班牙海军进入相对辉煌的时期,1596年和1597年腓力二世两次派出强大的无敌舰队便是证明。【注:奎恩和瑞安:《英国海上帝国》,第115页。】这导致1588年后英国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一直处于劣势。160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与西班牙签订了《伦敦条约》。

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殖民地。在之后的300年,英格兰不断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并巩固了本土的封建君主专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

殖民美澳

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初,此时英格兰已经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后的美国、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和巴巴多斯。

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美洲大陆南部的殖民地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加勒比岛屿对英格兰那么重要,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了众多英格兰移民者。

英格兰的美洲殖民地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通过英荷战争,英国获得了新阿姆斯特丹(纽约)。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了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控制了北美更多地区。

随后,澳大利亚(1788英国人发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领土)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了60%至70%。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了自治,同时也是羊毛和铁矿的出口地。

自由贸易

原本的英国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衰落。在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的时期(1714年至1762年),帝国对外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政策,包括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战后为解决战债问题而向殖民地征税(主要是对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属北美十三州。这段时期有时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不一定对英国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了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行政管理之后,很快恢复了对美国贸易的支配。

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特色。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在这一时期,英国宣布废除奴隶贸易(1807年),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到19世纪中英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基本消灭了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废止,情况直到1920年左右才形成稳定状态。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了《谷物法》(CornLaws)和《航海条例》(NavigationActs)。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了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

一些人会认为,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了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尽管英国丧失了13个美洲殖民地,1815年欧洲大陆上拿破仑的最终战败确立了英国最成功的国际强权的地位。在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的同时,皇家海军主宰着海洋。英国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因而得以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该计划通过自由贸易和战略优势建立了一个“非正式帝国”。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当时人类世界唯一的工业化强权,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有效、低廉地生产工业品,使得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价格依然比当地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全球扩张

1870年—1914年,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在种族优越论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与统治其他被视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2300万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了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埃及的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了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了对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对俄罗斯帝国几个世纪以来逐渐向南扩张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了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并试图入侵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扩张以至最终威胁到英国对印度的占领。英国发动了三场针对阿富汗的血腥战争,但都不成功,当地人民的反抗和复杂的地势挫败了英国的目标。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英国军队被由俄罗斯帝国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图族人击溃。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同样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在喀布尔被包围,最后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义,彻底击垮了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将他们永远地赶出了阿富汗。英国人在亚洲内陆的冒险在1903年以一次失败的、并且完全没有必要的侵略中国西藏的行动失败而告终。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认为正式的帝国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

英国采取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者让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1900年初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这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十分支持自由贸易原则。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其实是其影响力下降的表现,而非其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我们,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为英帝国的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印度兵变的直接反应,而印度兵变也是印度国内的保守势力反对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政策导致的。

扩张亚洲

1757年,普拉西战役(BattleofPlassey)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了英国国内的争议。到了19世纪,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女王政府管理。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1年在获得了鸦片战争的大胜后,英国从中国人手里夺得了香港岛。

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了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了中国的禁令。因鸦片贸易所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都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了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了香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了的中国港口进行。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强权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

同时,英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取消或要求重新协商一些原本签订的条约。这种态度解释了看似矛盾的英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却和法国联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非洲掠夺

1875年,欧洲国家在非洲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两块,阿尔及利亚和开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了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种从原先只在经济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国”到对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转变,其实是以英国对这些原本就处于英国影响之下的非洲地区赤裸裸的掠夺而实现的。

当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了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了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准,而该标准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肆无忌惮地袭击非洲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

英国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了确立了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这又进一步导致了1896至1898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法绍达事件。1899年英国完成了对南非的全面占领,这项军事行动最早始于1795年对开普的并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英国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SirCecilRhodes)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命名为罗德西亚(Rhodesia)。

英国在南非和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Alfred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敦到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的构想。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国人在1914年却不仅仅是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了15%的非洲人、德国9%、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英国的尼日利亚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