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官职方面的问题,请求帮助解答

在古代,一个人既有有阶官、散官、职官、勋官、差遣(还可能同时担任有多个职事官和差遣),又有爵位等,那么在介绍这个人的各种官职爵位时,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排列?请说出规律,并举出例子(最好各个朝代都有,而且这个人的各种官职爵位越多越好),并给出这种排列的理由。如果回答符合我的要求,可以追加分喔。
首先感谢大家回答我的问题。但是可能是有人没有看清楚我的问题(也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
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同时有职官、散官、阶官、勋官、差遣和爵位,那么介绍他时这些官爵号怎么排列(是先说职官,还是其他,亦或是最后是爵位)。而不是让你们给我讲这些的区别。
举例:
“以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柱国、赐紫金鱼袋韦琮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剑南西川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回责授湖南观察使。”
……
所以爵位肯定不是排在最前面的。
还有1天问题就要结束了,大家快来帮帮我呀。
主要是唐宋及以后的。

第1个回答  2010-10-20
rache110如果是自己写的,那学识不错啊

职官的顺序方面没注意过,只举几个例子

个人对魏晋时期比较熟悉,而彼时的官职比较简单

《全三国文·魏二十八》载《公卿奏上尊号表》
曹真: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
曹休: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杨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

《晋书·孝武帝纪》:
桓温: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大司马、扬州牧、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南郡公

桓冲:使持节、都督荆江梁宁益交广七州诸军事、车骑将军、荆州刺史

谢安:使持节、侍中、中书监、大都督十五州诸军事、卫将军、太保

转引自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第四章·六》:
刘宋·萧道成:使持节、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郡开国公

北齐·高琛: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

唐·王元逵: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镇州大都督府长史、驸马都尉、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二百户,赠太师
(来自墓志,所以有死后追赠)

宋·司马光: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两千六百户、实封一千户

另元代伯颜结衔达二百四十六字,似乎是历代最长的了
第2个回答  2010-10-20
在古代,一个人既有有阶官、散官、职官、勋官、差遣(还可能同时担任有多个职事官和差遣),又有爵位等,那么在介绍这个人的各种官职爵位时,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排列?请说出规律,并举出例子(最好各个朝代都有,而且这个人的各种官职爵位越多越好),并给出这种排列的理由。如果回答符合我的要求,可以追加分喔。
问题补充:首先感谢大家回答我的问题。但是可能是有人没有看清楚我的问题(也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
我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同时有职官、散官、阶官、勋官、差遣和爵位,那么介绍他时这些官爵号怎么排列(是先说职官,还是其他,亦或是最后是爵位)。而不是让你们给我讲这些的区别。
不过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
第3个回答  2010-10-21
你说的各种官职赋予一身的人物不多,但也不好寻找,所谓天降大任予斯人必须是皇帝特许,给你两条线索去寻找,1.末代皇帝身边的官吏 2.开国元勋 3.封建统治的最后时期
另外还有盛世时期(只有唐代,清代易查其他朝代文献有限)类似人物:清超朝末代恭亲王;还有张居正、太平公主、汉代的王莽、以上是有类似经历的人物,还有很多现在不出名但古代显赫的人物需要利用以上线索细考方可挖掘
第4个回答  2010-10-21
中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后一类官号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将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 现代文官等级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的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分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

勋赏爵位制度隋唐五代宋分别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包括文武散官、勋、阶、品、位、爵、赐、号等在内的,具有一定内容、系统分明的勋赏爵位制度。
勋赏爵位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正式的职事官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于正常官制之外。下面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和作用。文武散官唐代将其作为定班位眼饰和按资升迁的等级,“入仕者皆带散位,谓之本品”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29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45阶。散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一致,职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则按资而叙。高散官任低职事称“行某官”,低散官仕高职事称“守某官”,散官与职事级相同称“兼某官”。散官也称阶官。宋代文散官与唐一样有29阶,武散官则改为31阶,仅作为官章服饰的等级,大凡“文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勋官是奖给文武官员的称号。唐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12转,受勋者即称勋官。宋沿唐制为12转,但已经成为文武官员常加的勋号。爵即爵位。唐爵有9等,有王、嗣王、郡王和公侯伯子男等。宋划分为12等,即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食封分为食邑和食实封两种,一般与封爵相结合。号是加赐给文武官员的、旨在表示尊宠的封号。唐代以前没有明文规定,宋代以推忠、佐理、协谋等美称作为推崇功臣的名号,共分40等。阶即文武官员升迁的秩序。唐代是散官级为阶,宋以职事官“寓禄秩,叙位著”作为资序。在品级之中也有上下阶之分。宋以官易阶,有文、武、内侍阶,其中又各有若干阶差。位即班位,指朝参行立的顺序。
唐代朝班是先按职位,后按爵位,爵位相同则以年龄来区分。宋代则有专门的合班之制,对每个官员的班序都有规定。班序与资品关系密切。宋代曾多次修改班序。班序又与叙迁有一定的联系。同品之内因班位的不同,也作为叙迁的一个等级,无形中扩大了等级层次。品 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有流内、流外各九品,品内分上下阶,故又称为品阶。检校 在唐代是兼理的任命方法,宋代则改为荣誉职,自太师至水部员外郎分为19等。
职 亦称职事。在唐代是“诸统领曹事,供命王命,上下相摄,以持庶绩”,是有职务所掌的官。宋代则于“庶官之外,别加职事,所以厉行义、文学之士。高以备顾问,其次与议论,典校雠。得之为荣,选择尤精”,不完全是有职务所掌的官,而成为推崇文职官员的一种制度。

宋的官是最复杂的。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到了神宗元丰年间,由于寄禄官和职事官混在一起、显得非常混乱,于是就将大部分寄禄官改成散官阶。元丰改制,共定了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共37阶,武散官、太尉到承信郎共52阶。比方说宋江当过的皇城使,既可用作寄禄官、又是职事官,元丰改制后,用于寄禄的官名就改称散官阶武功大夫了。水浒中的太尉、保义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武散官阶。除此之外,还有爵和勋。爵是给宗室贵族的,比如宋徽宗继位前的端王,就是爵的第一等——王爵。

1、实例1:《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

2、实例2: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

3、如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但是拥有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拥有宰相的资格和可以领取宰相的俸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这种绕山绕水的干部制度,常常会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这个称谓,实际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书省副首长兼中书省副首长,然后代理中书省首长。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长只是一个头衔,并不能实际过问教育部的事务,必须由商业部的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长。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了
第5个回答  2010-10-21
很简单。古代和现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
比如你称呼一个军官为某某上校团长,就是级别在前,官职在后。
古代爵位和官位都是表级别,只是爵位是带奖励性质的级别,更难得些。而官位即品级,是每个官员都有的,爵位则皇帝赏赐才有,但本质是一样的。

而官职,古代有只有级别没有实权的官职,现代也有,比如主任科员,巡视员,
只是叫法不同,古代叫法罗嗦些,这是古代人吃饱撑的没事干,尽玩文字游戏的原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