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 墨白 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5-08
 ——墨白小说《风景》赏析

  伊水

  在当代西方林林总总的艺术理论中,崛起了一门新的理论——文学叙事学,认为一篇作品的叙事已成为小说的主体,叙述者的视角、情感、叙事方式等,已成为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这种说法虽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风景》就是一个例子。

  墨白的《风景》,故事简单又不新鲜,但读罢却能给人较强烈的震撼。原因就在于作者较成功的运用了叙事语言。在传统的小说写作中,对事件过程的叙述、人物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展现等,常常需要用几种语言方式去表达。但在墨白的笔下,却打破了这些语言方式的界限,把叙述、描写,甚至人物的对话统统纳入一种语言体系中,使作品读来既有散文诗一样浓郁的抒情色彩,又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小说故事框架。读着作品,我不由得想起一个音乐领域中的术语:如歌的行板。《风景》中铺排开的相对整齐的句式,像音乐中连续使用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一样,使作品显得绵长忧伤又深情。有些地方字、词和句子的重复就像音乐中乐句的反复一样造成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比如奶奶不停的称叶子“乖”、“乖”;比如从头至尾纷飞飘扬的“雪花”,比如“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一个名叫叶的女孩……”这样句式的几次出现。这一切使《风景》成了一种诱惑,语言的诱惑!

人生何处不风景
  ——读墨白《风景》

  黄委委

  一直都觉得雪是世界上最纯洁的,洁白无瑕,晶莹剔透,让这个生长在南方城市从未见过雪的我,充满了向往,雪是所有美好的代名词。小时候听妈妈哼着《你那里下雪了吗》,雪又成了牵挂的代称,“在寒冷的日子里,伴我走天涯……”,冷的是天气,雪还是有温度的。后来,我知道雪很冷,冰凉刺骨,但我还是对它情有独钟。直至今日,我读了《风景》,我才彻底感受到了雪的冷,如临其境,同时感受到了,有一种温度,真的可以融化冰雪。

  《风景》从一开始便是用医院里的雪来营造一种冰冷的氛围,并以雪贯穿着整篇文章,冷与热的交织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效果。许是生活的忙碌,我的心渐渐变得有些麻木,偶尔的闲暇时间翻翻书,也只是打发时间。然而,这次看到论坛这一期研讨会的作家是墨白,我便想起很久以前在《60年小小说精选》中看过的这篇《风景》,记忆犹新,当初那种触动还在。再看时,内心依然有股暖流。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管是哪种不幸降临,我们在努力与不幸做抗争的同时,也需要阳光的心态,需要亲情的力量。叶子在一片雪地里想自己离异的父母,想念拄着拐杖立在村头的家门前向远方眺望的奶奶,她是一个人,她不知道白血病为何物,只是觉得雪地里很孤单,甚至想堆个雪人都不知去哪好,所以她去找奶奶。她在奶奶的视线中堆着雪人,用尽了她全部的精力,但是她不觉得苦,也不喊累,她的心情是愉快的、雀跃的。而奶奶为了完成她的心愿,用去了一整夜的时间,为她堆起了一个老大老大的雪人,而她,也成了一蹲身上堆满了雪的人,雪人。我想起了小学学过的《丰碑》,奶奶是现代社会里的另一座丰碑。

  叶子不敢惊动奶奶,悄悄在奶奶身边坐下来,这是一幅绝望而唯美的图片,冬季白雪的风景在她的脑海里成了一幅永恒的图片,奶奶对孙女的疼爱,和冬季里的冰天雪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在我的心里成了永恒。即便时过境迁,事态千变万化,总会有一种感动,与天地同在,总会有一种情感,足以融化冰雪。

雪的飘落塑造风景
  ——读墨白小说《风景》

  张莉莉

  这是一篇真情流露、诗意浓郁的故事。两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感人至深的情意。浓郁的情感触碰着你的心灵,让你感动.又觉得回味无穷。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一环扣一环,前后衔接得紧凑严密,读来清晰自然。以叙述故事为主,在叙述中突出人物形象,景物、语言、行动描写从简,并融化在故事的叙述之中。塑造人物形象,用白描手法,并注重用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如文章中作者写叶“伸出舌头舔舔化成了水的雪”和“奶,啥是白血病?”这都写出了“叶”的天真。而奶奶说的那个善意的谎言,以及她把生命最后的时刻都给了孙女,这突出了奶奶的慈祥与无私的爱。

  题为“风景”,含蓄隽永,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荒村野地里的雪人,是美丽的,但又是孤独的,它是身患重病、来日不多的女孩的最后一个美丽心愿,是年迈的祖母用最后的生命给孙女的温暖与慰藉,是慈爱的祖母用生命的最后时刻塑造的人间风景,它仿佛在向我们娓娓诉说着一个不老的传说:爱可以塑造出世界上最温馨的画面。正是这种意象的存在,使读者沉浸在这人间至纯至美的风景中,体味着穿透灵魂的震颤。

  然而在这背后,它隐含的是家庭破裂给子女带来亲情流失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使女孩孤单一人,是什么令女孩只想到奶奶,是什么让女孩失去更多的爱?此时,幸福也许真的可以很简单——健全的家庭,温馨的爱,健康的身体便是全部。当回想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售票员时,我似乎又看到了人世间另一个弥足珍贵的风景,这风景不光定格在“叶”短暂而脆弱的生命里,也定格在所有读到这篇故事的读者的心目中。

  一篇优秀的故事,往往更像一弯真情流露的小溪,它纯真的情意,浓郁的诗味,丰富的意蕴,轻轻地弹唱,都足以在你的心中淌成情感的急流。《风景》给人的感受,就是这样的独特。

于德北:关于风景
  说到表象与意象的结合,墨白的小小说《风景》做得就特别好,在这篇小小说里,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表象——“雪”、“雪人”,其实都是作家对生命在病魔和死亡面前所呈现出来的苍白、无奈、寒冷(浅层的),挣扎、希冀、幻想、回顾(中层的),坦然、平静、美丽(深层的)等等一切反映的象征。这个象征也是多层面的,它既是对白血病贫血的暗示,也是对死亡之神身披白袍的暗示,同时,也是对归属感的幸福暗示,短短的千余字的《风景》,竟承载着如此之大的使命,谁还敢妄言说“小小说太小”呢?

  ——摘自《表象与意象的结合》《小小说选刊》2005年第23期。

梁志群:关于《风景》
  这荒村野地里的雪人,成为一种意象和象征。它是身患重病、来日不多的女孩的最后的美丽心愿,是年迈的祖母用最后的生命给孙女的温暖与慰藉,是慈爱的祖母用生命的最后时刻塑造的人间风景。正是这种意象的存在,使读者忘记了作品的体裁和表象,而完全沉浸在它的诗情画意里,体味着它穿透灵魂的震颤。

  实在不忍把作品当作“问题小说”来读,尽管它隐含的正是家庭破裂给予女带来亲情流失的社会问题。如果真要那样读解的话,无疑会破坏小说的优美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读者触摸到祖孙之间亲情与怜爱的中介。也是在这意境中,读者领略了包括“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售票员”在内的普通人的人性的光辉,这才是人世间弥足珍贵的风景。这风景不光定格在“叶”短暂而脆弱的生命里,也定格在所有读到这篇小小说的读者的心目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14
在当代西方林林总总的艺术理论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