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两不误的宋仁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宋仁宗是 历史 上有口皆碑的圣明君主,在 历史 也留下了很多传奇,像经典的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也涌现了堪比半个宋朝时期的名臣,像包拯,韩琦,狄青,苏轼,苏辙,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曾巩等等,数不胜数。宋仁宗自身当然也是人中之龙,治人治世都是好手。

自古宠爱美人的皇帝一般记载上不好,宋仁宗却做到了江山美人两不负,既不是只有江山的冷酷,也不是只有美人的荒淫。贵妃张氏就是独宠后宫,短短几年就从才人升为仅此皇后的贵妃,后来甚至到了要废掉曹皇后改立张氏的程度,虽然英年早逝,宋仁宗仍然不顾众臣反对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封她为温成皇后,哀荣及至。从她身上可以看出宋仁宗的一些老道。

第一件事就是封官要爵,张氏出身寒微,刚进宫时受尽歧视,位置提升后总想拉娘家一把。奈何家世贫寒,父兄实在无能,就想着拉唯一出挑点的伯父一把,也顺利从地方调到中央。那要什么官呢,张氏看中了宣徽使一职,皇城最高负责人,皇帝大总管,权力油水不用说一般是枢密副使兼任(武官顶级),仁宗当然不能答应。张氏天天吹枕头风,仁宗就是没动作。哭哭啼啼大半年,仁宗实在没办法,答应试试,临出门张氏还拍拍仁宗让他别忘了。果然上朝一提,包拯极力反对,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无奈放弃。一般都会认为包拯刚直和皇帝仁慈。但 历史 原文记载有个小细节才是亮点,首先让张氏派来的太监见到了包拯慷慨激昂的一幕,然后唾沫也没有第一时间擦去,散朝之后也没有擦掉,而是一路从朝堂走到后宫,到了张氏面前才“举袖拭面”。苦肉计的功夫可见一斑,让张氏知道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太大。原话“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委屈至极,果然张氏不仅没有责备,反而主动道歉,小心翼翼,再也没提给娘家封官的事。

第二件事就是外官巴结,张氏宠冠后宫,自然众人巴结。第一个就是王拱辰(李清照外公),因为打压范仲淹被贬到地方。王拱辰自然想调回中枢,于是搜罗了一件定州红瓷器,为罕见变种。张氏爱不释手,也知道仁宗不喜欢内外勾连,只是偷偷把玩,有一天来不及藏起来还是发现,仁宗大怒“安得此物”,张氏不敢隐瞒,供出王拱辰,仁宗直接抄起柱斧(礼器)直接把这件珍品砸了,张氏连忙跪地请罪。自此张氏宣布绝不收礼,还是挡不住。一代名臣文彦博也逃不过名利,想借着张氏力量拜相。费尽心思找了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张氏大喜,上元佳节时做成华服,在宫廷大宴上艳惊四座。仁宗也是目不转睛,可听说是文彦博献给后,即使众臣皆在,还是当场就脸沉下来了,给张氏难堪。外臣与后宫勾结向来是大忌,后来按照正常程序文彦博也 要被任命宰相,但御史提出献礼这件事,文宗直接发难罢免了文彦博,当然,为了安抚张氏,这个御史随后也被罢官作为交代。

第三件事就是民生经营,也见识到文宗不是一味发怒,暴力处理,刚柔并济才是本事。广州充公了一批外商的珍珠,后宫集体观赏,张氏看到珍珠如此硕大无暇,当时就走不动了。仁宗把张氏捧在心头,自然赐下。偏偏当着众妃,大家都是女人,自然不干。仁宗也是无奈,只能让人去集市上采购一批类似的,导致珍珠暴涨。仁宗作为皇帝担忧不已,因为朝外也跟随这股奢靡之风,钱财物资被大量耗费,民生多艰,又要常年给辽国和西夏支付岁币,实在不划算。后宫不宁,众妃吵闹不休也不能不处理。仁宗就抓住了重点,珍珠不是重点,众妃只是吃醋,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张氏也没珍珠就行了。所以几天后,仁宗召集众妃观赏牡丹,张氏又是压轴出场,头上戴满珍珠,皇后当场面若寒霜,众妃也是忌妒不已。这次仁宗没有迎上去,而是以袖遮面,“满头白纷纷,岂无忌讳”,一头白珍珠,跟死人服丧一样,多难堪。众人大笑,张氏羞愧难当,连忙回去换下,仁宗这时又开心的上去给张氏头上簪花牡丹。自此,众妃都喜欢头上插牡丹花,不戴珍贵头饰。京城物价也恢复正常。

仁宗处理家事国事的方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能力千古一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