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明权宦——张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御用监掌印太监兼掌乾清宫诸事,提督十二团营太监——张永。他是正德年几乎与刘瑾齐名的宦官,也是当时所谓的“八虎”之一。

与刘瑾背负的骂名不同,张永的口碑风评尚佳,且与朝臣交往密切。在正德年的货币改革,平定叛乱,诛杀刘瑾,北御蒙古,武宗南巡,擒拿江彬等诸多大事上,张永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张永的存在,是与刘瑾截然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与刘瑾相比,他更务实,更果敢,更具眼光,也更懂皇帝。 他以情商智商双在线的状态,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并以善终完美落幕。

张永是在成化十一年入宫的,当时的他只有十一岁。没过几年,就被安排到了乾清宫去服侍明宪宗朱见深。所以张永应该是在宫里的内书堂读过几年书,粗通文墨,不然是不会被随便派到皇帝身边的。

成化二十一年,二十一岁的张永已经做到了内宫监的右监丞,正五品。内宫监类似于“大内管家”,在明代宦官十二监中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和御马监。张永在内宫监做的很出彩,不但积累了皇家营造的项目经验,也改革了工匠的薪俸方式,受到诸多好评。

如果不出意外,已经是监丞的张永再熬个几年,可能就会成为十二监中的掌印太监之一,大好的前程在等着他。但仅仅是两年之后,明宪宗驾崩,明孝宗朱佑樘登基。

成化二十三年,张永被派往茂陵司香,也就是给明宪宗守陵。这次的雪藏,将近十年。

转折点出现在 弘治九年 ,时司礼监掌印太监 萧敬 向明孝宗推荐张永,进入东宫服侍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凭借着萧敬的好人缘与威望,明孝宗认可了这一提议。

为什么我要把张永之前的履历说这么详细,为了引出萧敬。因为我认为, 萧敬应该是影响张永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人物。

虽然史书里没有明确说萧敬和张永的关系,但翻开萧敬的任职经历,在成化三年的时候,他便已经是内宫监掌印太监了。而在明宪宗驾崩之后,萧敬为了躲避当时朝臣对东厂厂公尚铭的清算,自请到裕陵为明英宗朱祁镇司香。

这和张永的经历何其相似。同时萧敬除了待过内宫监,在御用监,司礼监都等诸多宦官衙门任过职,且为众人所认可。而如果你查一下萧敬的资料,你会发现这是一位秉公办事,爱憎分明的老太监。

所以张永很早就应该在萧敬的门下做事,同时也被这位老前辈的行事性情所影响。

比如在天顺年间,萧敬外出公差,一路低调清隐,未扰沿途百姓;正德五年张永去宁夏平叛,到了地方也是第一时间张贴安民告示;张永后来作为武宗南巡的先锋官,在江西境内也保护解救了许多无辜之人。

不客气地说, 萧敬就是张永宦官生涯的指路明灯

同时,我需要强调弘治九年这个时间节点。 弘治九年,张永进入东宫,担任东宫典玺。这一年,张永32岁,太子朱厚照6岁。 弘治朝一共十八年,刘瑾进入东宫的时间是在弘治晚期,所以张永比起刘瑾,陪伴朱厚照的时间更久,相应地也更得信任。

这就是自幼入宫的张永,在飞黄腾达之前的人生轨迹。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驾崩,16岁的太子朱厚照继位,改年正德。皇太子修成正果,东宫潜邸的一众旧臣,自然水涨船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当时的“八虎”。

我之所以说武宗更信任张永,不是没有道理的。你就看正德元年,“八虎”的几位核心人物的官职情况。

当时刘瑾进入了司礼监,丘聚进入了东厂,谷大用进了西厂,张永进了京营。 从职权和系统来看,分别对应了决策机构,监察机构,军事机构 。当然,“八虎”中进入军队系统的不是只有张永一个人, 但像张永这样总督十二团营和神机营几乎控制整个京军的,再无他人。

刘瑾的司礼监的确权势滔天,东厂和西厂也让人闻风丧胆,朝臣们的恐惧来源也主要源自这两个系统。 但谁都轻视了张永的存在。因为张永手中握有的京军,是武宗皇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保障。

重而不显,成功地让张永避过了正德初年朝臣的集火

刘瑾不是没想过把手伸得长一些。后来他创建的内厂,更换锦衣卫指挥使,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在监察系统里有话语权。他施行的“刘瑾新政”,其中很多涉及军屯的举措,也有打压武将勋贵的意味在里面。

但刘瑾最多只能招纳几个有军界的宦官或者中层武将,却始终做不到像张永这般手握重兵。

还有一件事可以侧面说明武宗对张永的信任。因为京营人数的缩减,武宗调边军入京操练充实京防。为此设东、西两官厅,京军精锐编入东官厅,入京边军编入西官厅。 张永本身就已经是提督团营,在这个基础上又参与了西官厅的管理。

同时, 张永身兼数职 。除了御用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张永还掌管十二监四司八局中的尚膳监、尚衣监、司设监、内宫监、混堂局、浣衣局等诸多机构,妥妥的武宗大管家。而这些与张永早年进入东宫,长期服侍武宗密切相关。

当你明白了张永在皇帝眼中的份量,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后来刘瑾和张永闹矛盾吵到武宗面前,张永敢当着皇帝的面揍刘瑾;为什么刘瑾要拦住宁夏归来的张永不让其入京时,张永的行程丝毫不被拖延;还有为什么最后朝臣选择张永,作为诛杀刘瑾的那把刀。

我们快速过一遍史料里关于张永的事情。

正德元年,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取得了对朝臣反击的胜利,开始崛起;之后张永和刘瑾矛盾逐渐激化;正德三年,张永参与了货币改革;

正德五年,张永以监军身份领京军前去镇压宁夏安化王叛乱;同年回京诛杀刘瑾,之后张永成为正德朝宦官第一人;正德七年,张永被揭发侵吞公款,被免职闲居。

正德九年,乾清宫被焚毁,张永被复起主持营造工作,重掌京营;同年,领兵北御蒙古;正德十一年,正德十二年,北边御虏;

正德十四年,宁王谋反,张永随驾南征,为大军先锋;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张永配合杨廷和等人擒拿江彬。嘉靖时期,先被罢职后再复起,于嘉靖八年病逝。

我们可以发现,与张永相关的重要事情有三件: 诛杀刘瑾,随驾南巡,擒拿江彬

张永和刘瑾的冲突,其实是无法避免的。之前说了, 刘瑾想要在军政上全面掌权,张永势必是他的绊脚石。而武宗对于张永的信任,也是刘瑾心中迈不过去的坎。 说到底,明代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家奴,荣华富贵还是身败名裂,皇帝一言可定。

张刘二人矛盾表面化的直接导火索是正德三年关于吴忠的田产事件。

太监吴忠病故,张永看上了吴忠的田产,便让皇帝赏赐给他,武宗同意了。但吴忠的家人不愿意,找到了刘瑾。刘瑾让张永把田地还给吴家,张永不肯,双方就此结仇。

这其实是一件小事,却引得正德年两大宦官不和。张永贪财好名,这点不用避讳。敛财无度的刘瑾偶尔也会做好事,这个也是客观存在的。但由此导致二人矛盾的公开化,却敏锐地被朝臣注意到。

这个时候的朝廷,文官集团日子是真的苦。刘瑾手握司礼监的“批红权”和厂卫系统,基本算是独掌朝局了,反对他的朝臣都受到了各种打压,连内阁首辅李东阳在刘瑾面前都畏畏缩缩。

朝臣们也意识到,只要皇帝用刘瑾一天,他们凭自己现在的力量根本斗不过刘瑾。除非找外援。哪里的外援能斗刘瑾?刘瑾的同类。

张永应该很早就被朝臣们注意到了,千万不要相信史书里说的,在正德五年平定宁夏之乱时,杨一清是看到了张永与其他宦官品性不同,经过短暂试探便决定让张永牵头迈出诛杀刘瑾的第一步。

而且我认为,张永早在正德三年,应该就和朝臣们有过前期接触。

其一, 张永在很多事情上与朝臣并没有直接的冲突 ,当初一起找皇帝哭诉反击朝臣,也是迫于形势的保命之举;

其二, 张永参与军务,与武将勋贵圈子一直有来往 ,而这些人与朝臣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其三, 刘瑾施行的很多新政举措,张永也是既得利益的受害人。 玩政治,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再加上敌人的敌人就是战友的两者结合。

杨一清与张永在宁夏的那次会面,很可能是张永与朝臣经过前期大量接触,最后选择在远离京师的安全地区,做最后的摊派。 没有人会相信张永仅仅是和杨一清短暂地接触几次,就甘愿成为朝臣刀,第一个刺向刘瑾。这可是事关身家性命啊。

这就是张永的眼光与果敢,一旦事有可为,马上出击绝不含糊。

还有随驾南巡。 我个人觉得,武宗在明知道王阳明已经平息叛乱的情况下,仍然要执意南下,除了本身对巡游江南的渴望,还因为他要第一时间平息宁王叛乱带来的负面影响,顺便收了王阳明的兵权。

张永作为先锋官,也是最早与王阳明接触的。史书里说武宗让张永传话给王阳明,把宁王朱宸濠放回去,皇帝要重新再平一次乱。这话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

武宗的弦外之音是,此次平叛,最大的功劳皇帝是自己留着的。王阳明这么聪明的人也是听到了这话才缓过神来。只要把宁王这个俘虏交给张永,只要乖乖地交出兵权,他担心大军南下进入江西扰民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而传话这个活,只有张永能做。张永也是知道武宗的顾虑,也明白王阳明在担心什么。

所以等朱宸濠一到手,二话不说就回去复命。回程途中顺便还把一群想要在江西好好敲一笔竹杠的几个随驾近侍,一起带了回去。

后来武宗身边其他几个宦官因为在这次平叛中没捞到什么好处,就恶语中伤王阳明,张永倒是多方维护。 但也仅仅是不让王阳明倒霉而已,因为张永明白,能够凭借一己之力镇压宁王之乱的王阳明,武宗同样对他很忌惮。

至于帮杨廷和擒拿江彬的事情,张永只是顺水推舟地做个人情。

局势很明朗,武宗驾崩,杨廷和等朝臣已经与皇太后结成了政治联盟。失去武宗庇护的张永和江彬等人,已经是丧家之犬。

受了宦官和边将这么多年气的朝臣,怎么会不借此机会进行清算。 张永比起江彬来,唯一的优势就是他和朝臣们当年多少还有一些“战友情”。

事实上,向杨廷和靠拢,就是在为自己找活路,因为当杨廷和拿出“武宗遗诏”的时候,张永已经知道大势已去。而且,张永和江彬本身也充满着矛盾。

以上三件事,都是张永智商情商双在线的最佳证明。 他每一次出手,不仅仅把自己要办的事情做了,同时也卖了人情,为自己的将来铺了路。这点比起刘瑾只知一味打压政敌,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那套,不知道要高明几倍。

明世宗朱厚熜上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压武宗近侍。世宗上任烧的火很旺,再加上有人见风使舵落井下石,身为“八虎”之一的张永肯定也受到牵连。张永又要给老朱家去守陵了,只是这次去的是南京,守的是太祖朱元璋。

但张永以前攒的好人脉还是帮了他。嘉靖五年,杨一清进入内阁主政。之后杨一清与张璁共同向世宗举荐张永。世宗同意了,嘉靖六年张永重新成为了御用监掌印太监,提督团营。张永一上任,便马上着手京营的整顿。只是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张永便在任上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张永的离世,也代表了十二团营的没落 。到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偌大的京城竟然找不到一支编制完整有战力的军队,世宗和大臣们只能站在城头,望着蒙古骑兵在京郊四处劫掠,耀武扬威。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