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形成于哪个时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壮族的由来
壮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中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族群,他们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其中的西瓯、骆越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当时他们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秦军遇到了西瓯人的强烈抵抗。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运输粮饷和军队,秦军才最终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根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这时的西瓯、骆越人已经开始使用铜铁器,步入了文明时代。特别是西瓯人,在首领译吁宋的领导下,利用熟悉的丛林和山地进行作战,能与数十万秦军周旋数年,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说明西瓯人的社会组织已经相当发达,并且能够有效地运转,进入了部落联盟或酋邦时代。
为了保障南征岭南的军事后勤供给,击败西瓯人的抵抗,秦始皇还派监禄在广西东北部修筑了“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灵渠的修筑极大地便利了五岭南北的交通往来,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秦朝统一岭南后,还将大量汉族人口迁居岭南,与越人杂居在一起。从此,西瓯、骆越人与内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这对岭南西部越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俚”、“僚”或“俚僚”,他们是西瓯、骆越的后裔。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大姓豪族为避乱而迁居岭南,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封建化的发展。受其影响,世居岭南的俚僚大姓贵族纷纷在各地称雄,使岭南土著民族社会中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
冼氏是秦汉以来高凉一带的大姓。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给南迁的汉人大族、高凉太守冯宝为妻,拥有部落10余万。她自幼聪颖贤明而多谋略,能安抚部众,和辑百越和南迁当地的汉族移民,隋朝时受到隋文帝的嘉奖,被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后人的敬仰。
唐五代时期,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布土”、“土人”等称谓。
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
壮族的节日
壮族拥有“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节日。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杀鸡宰鸭,蒸糕做馍,还会用彩色纸裁剪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使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天黑后还要到山脚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以祈求野鬼别做坏事。
1、“三月三”歌节是壮族最为隆重的民歌集会。壮族以能歌著称,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2、“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在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壮族传说中牛王原本是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壮族百姓感激它的功劳,便在牛王的诞辰来祭祀牛魂。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给牛梳洗一番,修整牛栏,并带着五色糯米饭和鲜草来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将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杀鸡宰鸭,蒸糕做馍,还会用彩色纸裁剪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使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天黑后还要到山脚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以祈求野鬼别做坏事。详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