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棣的格局和眼光来讲,无愧于后世对他「 ”永乐大帝”的称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上一篇谈到,朱棣靖难成功,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明朝进入了永乐时代。 朱棣登基初期,就改变了朱元璋时代对北元军事歼灭的政策,开始尝试同蒙古恢复外交和经济上的各种往来。靖难之役,朱棣起兵时曾大量启用过来自大宁地区的蒙古降人,以及兀良哈三卫的蒙古士兵。在靖难之役结束之后的史料中可以看到,朱棣升赏靖难之役中的有功将官,其中不乏蒙古将领。朱棣不仅给这些蒙古将领们加官晋爵,而且还为他们改了汉地名姓,把他们视为自己人。这些蒙古将领在朱棣登位过程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无疑会对朱棣在永乐初年的对蒙政策产生影响。所以在朱棣起兵之时,他就注意笼络蒙古,保持自己的后方安定。 明成祖朱棣 就在朱棣建文四年(1402)六月(六月已经改为洪武三十五年)称帝之后,他更是在八月即诏谕和林、瓦刺等处蒙古诸部,由百户裴牙失里传诏,表示希望蒙古诸部能够「 ”各居边境,永安生业,商贾贸易,一从所便”,并说明愿意接纳从蒙古前来通好的使者,「 ”欲来朝者,与使臣偕至”。 从这封诏书的内容来看,朱棣对待蒙古人的态度显然与朱元璋有很大区别,从主「 ”剿”转向主「 ”抚”。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之间,之所以对待蒙古的态度如此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元璋是从元朝手中夺取了政权,尽管他对元朝的统治还是有颇多肯定,而且也受到元朝影响甚深,但是他始终担心蒙古人会卷土重来。朱棣比之乃父,既没有这样的负担,而且在政治环境上也不允许他再进行大规模的出兵,是以在对外政策方面,态度较乃父更为开放。 朱棣不只是对蒙古采取怀柔态度,而且在永乐三年开启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郑和下西洋”。郑和的七下西洋一直持续到其孙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间方告结束。更有历史学家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所谓「 ”大航海时代”的真正开端。 故此早在1960年代,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就在其论文中强调,明太祖朱元璋代表了蒙古帝国的结束,而明成祖朱棣则代表了明帝国向忽必烈时代的复归。帝国的统治者并未将视野缩小到大漠,甚至是长城以南,但求保境安民而已,而是有着更广阔、更多元的政治思考。 宫崎市定 然而有趣的是,当明朝中期以后,国势开始走向衰弱,而瓦剌势力兴起,明朝人再回首太祖至成祖这一段对外政策的转变时,他们反而不能充分理解朱棣的决定,于是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人针对朱棣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比如明人马文升在其《抚安东夷记》中就提到,明成祖要求明人弃守大宁,将大宁之地交给兀良哈三卫的蒙人,而将原来的大宁卫移至保定,以报答兀良哈三卫蒙人在靖难之役中的借兵之恩。后来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这一观点。实际上并无此事,后世蒙古史家对此均有批驳,我们今后随后的几篇涉及相关史事中还会提到,此处不必赘述。 河北梆子《定都》中的朱棣,王英会饰演 甚至在明清人的笔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对朱棣的生母提出质疑,有不少史家认为,朱棣本人就具有外族血统,甚至可能就是元顺帝之子。 下面的两篇谈关于朱棣之母的一些争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