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第一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流传很广,这个成语居然另有深意,跟现在大家理解的完全不一样,“忍”字也有不同解释,很多人把它解读为“容忍”,意为“这种事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如果照此解释,那么孔子只是对季孙氏的行为和鲁国国君的无能表示不满。但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激愤之情,而是直指季孙氏等擅权贵族的内心,一针见血地揭示季氏非礼之举的实质,是人心的不仁。这种事都忍心做得出来,可见其昧着良心,内心早已不仁不义了。这是孔子对季孙氏明目张胆地违背周礼的僭越行为进行的严厉抨击。

  孔子重言礼,礼必有上下之分,遂若孔子存心袒护当时之在上者。其实不然。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忍心亦其一端。此心之忍而不顾,可以破坏人羣一切相处之常道。故孔子之维护于礼,其心乃为人道计,固不为在上者之权位计。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此篇次《学而》《为政》之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