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瓦舍的团队经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剧场表演原音重现,不同于录音室制作而成的节目。所有的演出都是LIVE纪实,包含现场的观众笑声、掌声都是共鸣,都是真情流露。所有的内容都是全新的创作,取材自现代人的生活中,与生活结合,以其剧团一贯的创作风格“借古讽今”,拉近相声与现代人的距离,把相声说出博物馆,他们的努力充分地在展演时一票难求的盛况得到回响。源起1985年,赖声川导演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湾引起轰动,使得相声重新回到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不过赖声川的主要方向还是在戏剧方面,对于相声本身并未有太多的挖掘。
1988年,还在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修编剧的冯翊纲及其学弟宋少卿黄士伟,出于对相声的爱好,经常在戏剧系的中庭表演,而兄弟院系的学生则带着便当边吃边看。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的冯翊纲,便从百戏兴旺的宋代为这项活动找到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相声瓦舍”。
1993年,冯宋二人开始携手闯荡江湖,1996年,“相声瓦舍”正式登记为戏剧表演艺术团体。从此,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相声作品不仅换来了观众的笑声,也极大地提高了瓦舍的知名度。
在人们的印象中,相声都是一左一右,一捧一逗,段子与段子间互不关联。而以创新为鲜明特色的瓦舍的创作,却常常打破传统相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题材、内容、风格也完全超越传统认知。在剧场里看瓦舍的演出,两个段子需要100分钟,而观众竟可以从头笑到尾。而在流行歌曲占尽风骚的台湾音像市场,“相声瓦舍”的作品却打入排行榜前四名。可见,这种“犯规”已经得到了肯定与认同。
瓦舍的魅力不仅迷住了观众,更吸引了有志于相声创作与表演的同道者。不断有新人加入的瓦舍,原先的排练厅如今已放满了电脑,而排练场只好迁到冯团长家的客厅。在这里,他们是三国的张飞、是大唐的马屁精、是明代的状元……
在三所大学兼教创作理论及艺术欣赏等课的冯翊纲是艺术硕士,同时他还出版了《相声世界走透透》及几本散文、小说集。而他的搭档宋少卿也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在相声世界里摸索前行的冯宋二人,又拜大陆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为师。也许无须太久,人们便可以看到师徒合作的关于中国相声的专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