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评价曾巩诗的

参考的资料有哪些
对曾巩诗不同的评价 古语

第1个回答  2010-06-06
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曾巩绝句大多写的优美流畅,与王安石晚年诗风颇为接近。他运用朴实、优美的词句,构筑了一幅幅诗趣盎然的画面,一直为曾巩诗中的佳品,弥足珍贵。如《夜出过利涉门》写得较出色:“红纱笼烛过斜桥,复观翚飞八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这首《夜出过利涉门》描写了红灯笼罩着桥水,明月在水中,人在画船上的诗情画意。妙就妙在三、四两句,唐代诗人张继作《枫桥夜泊》,有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者都有是描述夜行人夜泊客船的感受,张继是从听觉上来表现,而曾巩却着重从视觉上入手来表现的,两者是殊途同归,极有神合之处,曾巩在这首诗中的描画的悠远之境界,并不输于张继之下。又如曾巩描述湖上景观,有“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等诗句,写湖面芦苇繁茂、清波碧天倒影,鱼儿戏游船间,鸟雀欢鸣绿阴,意象何等幽雅宜人!诗人徜徉其间,发出了“何须辛苦求天外,自有仙乡在水乡”的咏赞,把大明湖比为天堂仙境。曾巩咏名泉的诗,如《趵突泉》(《曾巩集》卷七):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四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此诗是说,趵突泉从地下净洁的水质中分流出来,倾洒历山大地,滋润冬草早荣,冲泡春茶味香,路傍清流似明镜,沙边泉涌如车轮,成就了齐鲁乡邦的都会,这里还有娥皇、女英的传说令人惊叹。全诗由山泉的水质、作用写到它清澈喷涌的景象,末从山东全境和悠久文化等广大时空视角取材收结,字里行间隐涵着深湛的文化意蕴。 在曾巩任职的六七个州郡中,他对济南府山川人文感受最深,情有独钟,文集中有关济州的诗文也最为丰富多彩。“俯仰林泉绕舍清,经年闲卧济南城”(《曾巩集》卷宗七《酬强几圣》)。“何如潇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同上《芍药厅》)。诸如此类的咏唱,体现了他知济州期间轻松忻慰、悠然自得的情。在来济第二年春间,他到农村巡视,看到田间雨足麦秀、桑闲蚕眠,深为庆幸,唯恐离开这片宝地,曾发出“只恐再期官满去,每来湖岸合留连”(同上《到郡一年》)的内心独白。果然为时未久,他被调知襄州,离任途中,他写了一组告别诗,表达了依依难舍的襟绪。如: 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 正是西亭销暑日,却将离恨寄烟波。 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 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 前首言:大明湖尖利的竹笋如带纹的犀角,荷花娇嫩的圆脸刚刚出水,正当西亭消夏之日,我却满怀离恨寄托于烟水而匆匆离去。后首说:我须携家迁往襄州(习池在襄阳),可是难于放下西湖的一派秋光,从此环七桥的风月美景,只有向梦寐的舟楫中寻求。可见曾巩对济南一往情深,殊难割舍。直到离开许久,他对济南的风物人情,依旧梦绕魂牵、缅怀不已。正如《寄齐州同官》(《曾巩集》卷七)诗所云:“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七桥代表大明湖,当年环湖有七座画桥。诚然,披览有关著述与史料,确可随处感受到,这位文化巨星对泉城抱有眷顾难舍的深挚情结。故而,曾巩在济南的岁月和其间的作为与作品,堪称是齐鲁文化史上令人瞩目的珍闻佳话。 四借古讽今关注民生 一个文学家的文学风格不是固定单一的,往往是多种风格并存,曾巩也不例外,在他的诗中,除了忧国忧民、抨击时弊、借古讽今的现实主义作品之外,还有许多浪漫主义的诗篇。在这些诗中,曾巩或登山临水、描摹险景胜景或神游天地苍冥,抒发壮志情怀,写得神采飞扬,激情奋发,笔触间极其鲜明地透出一脉太白遗风。 曾巩还受宋代世风的影响,当时正值北宋诗学革新运动之后,宋诗已形成了它的经世致用的风格和它为国为主的主流传统。曾巩的诗受宋诗风格与传统的影响,他力图使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社会,力图经世致用。他的诗歌作品中有不少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如《胡使》:“南粟鳞鳞多送此,北兵林林长备胡。胡使一来大梁下,寒头弯弓士如无。”这首诗描写宋朝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边界,然而宋朝的军队却毫无作用,只要胡吏一来,宋朝的军队就和没有一样,这四句用的是叙述的手法,接着是两句议论“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保卫边疆本要靠你们,结果这些将军、官吏毫无用处;接着是四句叙述,然后是两句议论。再如《楚泽》:“泽荒凉白露根,盈虚无处问乾坤。虫虫早气连年有,寂寂遗人几户存。盗贼恐多从此始,经纶空健与谁论。诸公曰议云台上,忍使忧民独至尊。”经过连年的旱灾,楚泽地区已经到了没有几个人能活下来,而且遍地是盗贼。这是叙述;下面接着议论,对官史的满腹经纶不务实际,表示了强烈地谴责。再如:《追租》一诗,其句云:“赤日万里灼”,“禾黍死硗确”。“饥赢乞分寸”,“斯须死苔缚”。“公卿饱天禄,每肆诛求虐”,这是说天旱民饥,而官方不恤。曾巩在这里颇有为民请命之意,最后说:“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面对民间疾苦,曾巩是无能为力的,像这样的诗歌还有《边将》等。 曾巩的吟史诗歌多借古讽今,如《咏史》:“仲尼一旅人,吴楚据东南。不知千载下,究竟谁贵贱?”用疑问的语气,抒发了千年历史纷纭难定的沧桑之感。这首诗写于王安石变法时期,曾巩此时借古人之口来自述不得志的感慨。然而,将来谁胜谁负还未定。除了这首借古讽今的诗,还有如《侯荆》:“侯嬴夷门白发翁,荆轲易水奇节士。偶邀礼数车上足,暂饱腥膻馆中侈。师回拔剑不顾生,酒酣拂衣亦送死。磊落高贤勿笑今,豢养倾人久如此。”其中的侯荆二人是古代“士为知已者死”的典范,但诗人却不去歌颂他们,最后两句就揭示出了题旨。“勿笑今”一句是正话反说,意味着当今也不会沽名钓誉的权贵,他们呼朋唤友结为私党,利用门生故旧的关系沆瀣一气,虽然作者没有确指何人何事,但只要看一下北宋时期的党派斗争,就可知道这是有感而发的。“豢养倾人久如此”更是一语双关,既说明侯荆二人不过是被贵族豢养的爪牙,也说明现在仍然有人继续干着这种勾当。 曾巩学有根底,博古通今,善于运用历史故事说明现实问题。他的作品“言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往住能旁征博引,于平淡之中见透辟。上面这首咏史诗《侯荆》也颇得“《春秋》笔法”,用字精审而暗含褒贬,如“偶”“暂”两字点出了魏公子与燕太子的虚伪,“豢”字也暗含褒贬。由此再看开头的“白发翁”、“奇节士”就愈见其嘲讽之意了。 曾巩诗中还有不少咏史之作。多凭借古人来抒发人生的感慨,这些咏史诗写得慷慨悲壮,流露出的感情深沉凝重、隽永悠长。如《垓下》:“三杰同归汉道兴,拔山余力尔徒矜。泫然垓下真儿女,不悟当从一范增。”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诗以叹惜之笔调表达了对不识时务者的历史英雄人物项羽的缅怀之情。再如《孔明》:“称吴称魏以纷纷,渭水西边独汉臣。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这首诗则带有很浓重的借古讽今味。这首诗写于襄州,此年神宗下诏吕惠卿为参知政事,吕惠卿上台后,想找曾巩的过失,未果。曾巩借《孔明》这首诗借古讽今:诣指神宗不能慧眼识金,为自己空有满腹经纶而未能施展才华感到惋惜,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曾巩咏史的诗歌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此年他奉诏到襄州,襄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庞统等名人生于此。加上他没被重用,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如《明妃曲》、《隆中对》、《刘景生祠》、《汉广亭》等,曾巩这些诗歌都是借古人之口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谓之借古讽今,字句清新。 通过以上的考察探求,我们对曾巩诗的艺术特色有了粗略的认识:曾巩的诗风受宋朝诗风的影响,尤其是写景物的诗歌成就较高。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自幼身受儒家传统经典的影响,而“心性”及“性善”说对他思想影响最深,他的诗文艺术特色: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言必寓理,文必及道;借古讽今,字句清新。今天,我们读曾巩诗,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学宝库的精华,增长知人论世的本领,养成纵贯古今的浩然之气,还可以通过认真揣摩仔细咀嚼曾巩诗的章法、技巧、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2个回答  2010-06-03
曾巩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

请在百度百科里查曾巩,还有下面网站里也全面的剖析了曾巩文学成就
第3个回答  2010-06-03
曾巩诗现存有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他的各种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的写景佳作。就“唐宋八大家”而论,其诗不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但胜过苏洵、苏辙。曾巩的诗以对仗见功力,工整精巧,华美靓丽,读来妙味无穷。
风雨对:“飞花不尽随风起,野水无边带雨流。”(《群楼》)
和李白的《大鹏歌》、杜甫的《画鹰》一样,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诗中的鹗鸟即为诗人自况,其他的狐兔凡鸟也无不具有象征意义。这首诗的风格豪放健爽,气势不凡。修辞上或不免有生硬之处,然而正于不圆润处见骨力,与曾巩的散文或其他诗歌相比,这首诗堪称变格别调。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