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例,小故事有哪些?(要故事名字,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1-11
河中石兽 。
纪昀。
学习顺利!
第2个回答  2014-01-11
。网上搜追答

刻舟求剑

第3个回答  2019-06-11
在很久以前,舍卫城的东门忽然来了一头大象,使得全城骚动起来,人人都想去看看这头大象到底有多大。民众如看马戏般地争先恐后,挤得非常热闹。这时候,城里有几个瞎子,他们也想去看看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瞎了眼的人怎么看呢?他们认为随身的两只手便能辨别东西。
当他们走到象的身边时,就上前用手摸。一个摸到象的肚子,一个摸到象的耳朵,一个摸到象的脚,一个摸到象的尾巴,一个摸到象的鼻子。众瞎子就讨论起象的样子,摸到耳朵的瞎子就说道:“我知道了,象就像畚箕一样的东西。”
摸到大象肚子的瞎子,听了这句话,急忙说道:“不!不!象就像墙壁一样,平平的一大片。”
“你们两个都不对,”摸到象尾巴的瞎子说道:“象明明像一条大绳子。”
三个瞎子发表意见以后,第四个发言的是摸到象脚的瞎子,他很不以为然地说:“你们都乱猜,象哪里像畚箕、墙壁、绳子,象就像一根柱子,圆圆的、高高的。”
最后,摸到象鼻子的瞎子说:“你们全都错了,我所知道的象就像一个大钩子。”
五个瞎子把象说成五种样子,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弟子们开示道:“他们五个人都没有看到象的真正样子,象的真正样子唯有用智慧的眼睛,才能看到它的整体,识得它的真相。众生的愚痴,就像瞎子摸象一般,偏执一方,堕于边见,不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
【成语解说】
“盲人摸象”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幺生?’”
这个成语比喻看问题之头主观臆断,以偏概全。

从前有个富翁,老来得子非常高兴,孩子渐大,富翁请来教师,教儿识字。第一天,老师教一个“一”字;第二天,教了个“二”字;第三天,教了个“三”字。孩子心里想:“一”字一横,“二”字两横,“三”字三横,“四”字一定是四横,……,识字不难,何必还要学呢?于是便辞去了教师。
一天,富翁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来吃饭,让他儿子写一张请帖。儿子在房里写了好长时间都没写好。富翁推门一看,儿子在一张很长的纸上已画了几百横,还在继续画,嘴里埋怨着:“这人怎么姓这个姓?我要写到那天才能完成!”
这是一个笑话。它之所以会成为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是因为它从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表现得如此可爱。所谓的“以偏概全”指的是把某种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加以认定;而主观臆断则是指对某一事物的判断完全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通俗地说就是毫无根据的乱点鸳鸯谱,你说是啥就是啥。因为人对这个世界认知的限制,无法全面地把握知识,了解情况。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所得到的知识与信息往往是有限的,不全面的。将片面当全面,将局部当全部是人们常常要犯的错误。
有位养鸡场的主人,向来讨厌传教士,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传教士口上讲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一套。为了“替天行道”,养鸡场的主人有事没事,专喜欢信口散布传教士的坏话。
一天,有两个传教士上门,说要买两只鸡。
生意上门,主人强忍心头的不快,让其去挑选。这两个传教士在诺大的养鸡中挑了半天,却挑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丑陋至极的跛脚公鸡。
主人有点奇怪,问他们为什么不挑最好的。
传教士回答说: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修道院里,告诉大家这是你养鸡场里养出来的鸡,为你做宣传。
主人一听急了,连忙说:不行,不行!你们看这养鸡场里,哪一只不是漂漂亮亮的,肥肥胖胖的,你们拿这只鸡去当代表,让大家以为我养的鸡全是这样,对我实在是不公平了!
另一位传教士笑嘻嘻地说:对呀,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却以他们为代表,这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
养鸡场主人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已经犯了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的错误,而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是误人误己的。
对人的判断,我们常会分为“好的”和“坏的”,当我们认为好的,就将所有好的行为、品性加在他身上,若认为不好的,也会把所有不好的行为、品性加于他身上。这就是我们常有的以偏概全或主观臆断。
当我们来到一个单位,迎面的接待人员,亲切地招呼,礼貌地问候,你对这家公司印象就会很好;反之,当一家公司的接待人员面无表情或态度冷漠,所给你的印象,一定不佳。
通常我们会以外表、学历或背景,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对人或事的判断,常常来自于我们的第一印象或刻板印象,一旦这些想法在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被我们用来进行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影响我们的判断与决策。
了解了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的特点,就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防范认识中的致命陷阱。
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式的思维方式。
印象概推是人们判断事物的简便方法。知道一小部分,却推展到判定相关行为或个性的全部情况,是许多人常犯的毛病。曹操对刘备心存戒心。有一次设宴款待刘备,在酒酣耳热之际,曹操对刘备说:“现在天下各路英雄,就有你我二人,其他不足论。”刘备正在挟菜,听了这话吓了一跳,筷子掉地。此时,外面突然雷声大振,刘备就顺势对曹操说:“你的威风生成这么大的震撼,令人畏惧。”曹操见刘备惊吓的表情和显现出的怯懦样子,心想此人不足为患,便放下对刘备的戒心。
曹操对刘备的印象概推,让他疏忽对刘备的防范,最后自己吃了大亏。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与产生利益关系的生意伙伴、合作对象的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判断,也常会落入过度简化的陷阱,容易生成误判。如果在做决定与判断时,能以整体思考代替片面思考,则可避免以偏概全。
此外,判断别人时,要做到尽量客观并注重整体。
在判断他人时,不应以一时好或坏,论定其好坏,否则易流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喟叹。古今中外有许多例子:战国时代,吴起听说魏文侯是位良君,能礼贤下士,从鲁国投奔魏国。魏文侯问身边大臣李克:“吴起此人如何?”李克回答:“吴起贪而好色,但谈论用兵,司马穰苴不如他。”于是吴起就被魏文侯封为将,立下许多的功劳。观察事物不能只看小细节,而要兼顾大格局;不能只察觉看表象,而要穿透事物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用直观判断来评事物,喜欢用自己的思想来为事物定义,这当然是一件省心的事,但同时也肯定是不科学的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多么简单的一件事都无法通过主观臆测来判断,用发展学的观念来看,每一件事物都是在简单中复杂着,就像一杯很清澈的自来水,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是一杯液体清水,但你也可以复杂的认为这是一杯金属矿质、挥发酚类、阴离子、硫酸盐、氯化物等物质混和成的溶剂。这就说明了每件事物的相对复杂性问题。事实说明:单凭主观臆测无法保证事情的正确性,就像我们无法理解蚂蚁是世上最强的大力生物。举个更为简单的例子,有人欠了钱没还,那肯定是故意的吗?有人因为说塞车或发生意外迟到,那就一定是藉口吗?有的事实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所以,一个人做出绝对的定论,处理问题难免就会迷失方向。
我们身处的环境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自的思想,而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想法,这样就是所谓的“影响”。想要让自己发展,除了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才华,更应注重的是本身对周围产生的影响,不要以为每个个体都没有想法,当你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的时候,思想才随后而来。正确对待和掌握事物公与不公,对与不对的界限,实应谨慎处理。
当个体处理问题时,必须杜绝主观臆测的发生。人不是神,如果一个人一意孤行,以感觉性偏执、情绪化偏执、主观判断化偏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话,就会无法排解错误,最终使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偏执不自觉地成为与主观臆断互为因果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习惯于以偏概全的思维定势和主观臆断的思想方法,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久而久之的习惯性强化会使人进入偏执的思维状态之中。
在平时,我们也会偶而碰到这样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与正常人无异,从事着与正常人一样的各项工作,并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我们跟他交流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固定不变,无法动摇的定势之中,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习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别人,在工作与生活中言过其实,对别人要求过高,用主观片面的眼光看待一切,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这些都是偏执型人格的具体表现。
如某唱片公司中的一个女孩子,样子虽然不漂亮,但是,她的歌唱得很好。那个女孩子在娱乐圈中浮沉了许多年,最后还是黯然退下了。原因就是别人叫她用心唱歌,不要穿得过于奇怪,然而她却说:“我是一半偶像,一半实力。”原来她觉得自己很漂亮。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最大的长处是歌艺。
偏执不听人劝的人,最终是会毁了自己的。成为别人的笑柄事小,毁了自己事大。然而,偏激固执的人,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不足。
从前,有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有脚印。于是他奋力奔跑,想离开自己的脚印。但是,他跑得越远,脚印越多,跑得再快,影子也能追上他。他自以为跑得太慢了,就加快速度,永不停止,最后绝力而死。
导致思想和行为偏执的原因有很多,即使是天资聪颖的人有时也免不了在某些事上表现偏执。比如亚里士多德就坚持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要解决思想偏执的问题,一定的方法还是需要的。下面几条方法也许有助于偏执者改变观点:首先,如果事情是可以通过观察来解决的,那你就亲自观察观察。像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请亚里士多德夫人张一张口来让他数一数。他本可以不犯这一错误的,但他没有那么做,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其次,使自己摆脱某些偏执观点的一种好方法是去了解与你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的意见。你会发现,这将大大有助于改变井蛙之见的僵硬程度。
另外,对于那些有足够心理想象力的人来说,假设同持对立观点的人进行辩论,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你现在已做出了偏执的事情,请你马上行动,找出导致你做出偏执事情的原因来,之后根据实际改正。千万不要继续以偏执的思想来思考、做事,因为那样只能使你更快走向工作生活的困难之中
第4个回答  2014-01-11
在很久以前,舍卫城的东门忽然来了一头大象,使得全城骚动起来,人人都想去看看这头大象到底有多大。民众如看马戏般地争先恐后,挤得非常热闹。这时候,城里有几个瞎子,他们也想去看看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瞎了眼的人怎么看呢?他们认为随身的两只手便能辨别东西。
当他们走到象的身边时,就上前用手摸。一个摸到象的肚子,一个摸到象的耳朵,一个摸到象的脚,一个摸到象的尾巴,一个摸到象的鼻子。众瞎子就讨论起象的样子,摸到耳朵的瞎子就说道:“我知道了,象就像畚箕一样的东西。”
摸到大象肚子的瞎子,听了这句话,急忙说道:“不!不!象就像墙壁一样,平平的一大片。”
“你们两个都不对,”摸到象尾巴的瞎子说道:“象明明像一条大绳子。”
三个瞎子发表意见以后,第四个发言的是摸到象脚的瞎子,他很不以为然地说:“你们都乱猜,象哪里像畚箕、墙壁、绳子,象就像一根柱子,圆圆的、高高的。”
最后,摸到象鼻子的瞎子说:“你们全都错了,我所知道的象就像一个大钩子。”
五个瞎子把象说成五种样子,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弟子们开示道:“他们五个人都没有看到象的真正样子,象的真正样子唯有用智慧的眼睛,才能看到它的整体,识得它的真相。众生的愚痴,就像瞎子摸象一般,偏执一方,堕于边见,不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
【成语解说】
“盲人摸象”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幺生?’”
这个成语比喻看问题之头主观臆断,以偏概全。
 
从前有个富翁,老来得子非常高兴,孩子渐大,富翁请来教师,教儿识字。第一天,老师教一个“一”字;第二天,教了个“二”字;第三天,教了个“三”字。孩子心里想:“一”字一横,“二”字两横,“三”字三横,“四”字一定是四横,……,识字不难,何必还要学呢?于是便辞去了教师。
一天,富翁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来吃饭,让他儿子写一张请帖。儿子在房里写了好长时间都没写好。富翁推门一看,儿子在一张很长的纸上已画了几百横,还在继续画,嘴里埋怨着:“这人怎么姓这个姓?我要写到那天才能完成!”
这是一个笑话。它之所以会成为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是因为它从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表现得如此可爱。所谓的“以偏概全”指的是把某种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加以认定;而主观臆断则是指对某一事物的判断完全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通俗地说就是毫无根据的乱点鸳鸯谱,你说是啥就是啥。因为人对这个世界认知的限制,无法全面地把握知识,了解情况。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所得到的知识与信息往往是有限的,不全面的。将片面当全面,将局部当全部是人们常常要犯的错误。
有位养鸡场的主人,向来讨厌传教士,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传教士口上讲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一套。为了“替天行道”,养鸡场的主人有事没事,专喜欢信口散布传教士的坏话。
一天,有两个传教士上门,说要买两只鸡。
生意上门,主人强忍心头的不快,让其去挑选。这两个传教士在诺大的养鸡中挑了半天,却挑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丑陋至极的跛脚公鸡。
主人有点奇怪,问他们为什么不挑最好的。
传教士回答说: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修道院里,告诉大家这是你养鸡场里养出来的鸡,为你做宣传。
主人一听急了,连忙说:不行,不行!你们看这养鸡场里,哪一只不是漂漂亮亮的,肥肥胖胖的,你们拿这只鸡去当代表,让大家以为我养的鸡全是这样,对我实在是不公平了!
另一位传教士笑嘻嘻地说:对呀,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却以他们为代表,这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
养鸡场主人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已经犯了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的错误,而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是误人误己的。
对人的判断,我们常会分为“好的”和“坏的”,当我们认为好的,就将所有好的行为、品性加在他身上,若认为不好的,也会把所有不好的行为、品性加于他身上。这就是我们常有的以偏概全或主观臆断。
当我们来到一个单位,迎面的接待人员,亲切地招呼,礼貌地问候,你对这家公司印象就会很好;反之,当一家公司的接待人员面无表情或态度冷漠,所给你的印象,一定不佳。
通常我们会以外表、学历或背景,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对人或事的判断,常常来自于我们的第一印象或刻板印象,一旦这些想法在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被我们用来进行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影响我们的判断与决策。
了解了以偏概全的主观臆断的特点,就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防范认识中的致命陷阱。
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式的思维方式。
印象概推是人们判断事物的简便方法。知道一小部分,却推展到判定相关行为或个性的全部情况,是许多人常犯的毛病。曹操对刘备心存戒心。有一次设宴款待刘备,在酒酣耳热之际,曹操对刘备说:“现在天下各路英雄,就有你我二人,其他不足论。”刘备正在挟菜,听了这话吓了一跳,筷子掉地。此时,外面突然雷声大振,刘备就顺势对曹操说:“你的威风生成这么大的震撼,令人畏惧。”曹操见刘备惊吓的表情和显现出的怯懦样子,心想此人不足为患,便放下对刘备的戒心。
曹操对刘备的印象概推,让他疏忽对刘备的防范,最后自己吃了大亏。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与产生利益关系的生意伙伴、合作对象的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判断,也常会落入过度简化的陷阱,容易生成误判。如果在做决定与判断时,能以整体思考代替片面思考,则可避免以偏概全。
此外,判断别人时,要做到尽量客观并注重整体。
在判断他人时,不应以一时好或坏,论定其好坏,否则易流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喟叹。古今中外有许多例子:战国时代,吴起听说魏文侯是位良君,能礼贤下士,从鲁国投奔魏国。魏文侯问身边大臣李克:“吴起此人如何?”李克回答:“吴起贪而好色,但谈论用兵,司马穰苴不如他。”于是吴起就被魏文侯封为将,立下许多的功劳。观察事物不能只看小细节,而要兼顾大格局;不能只察觉看表象,而要穿透事物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用直观判断来评事物,喜欢用自己的思想来为事物定义,这当然是一件省心的事,但同时也肯定是不科学的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多么简单的一件事都无法通过主观臆测来判断,用发展学的观念来看,每一件事物都是在简单中复杂着,就像一杯很清澈的自来水,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是一杯液体清水,但你也可以复杂的认为这是一杯金属矿质、挥发酚类、阴离子、硫酸盐、氯化物等物质混和成的溶剂。这就说明了每件事物的相对复杂性问题。事实说明:单凭主观臆测无法保证事情的正确性,就像我们无法理解蚂蚁是世上最强的大力生物。举个更为简单的例子,有人欠了钱没还,那肯定是故意的吗?有人因为说塞车或发生意外迟到,那就一定是藉口吗?有的事实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所以,一个人做出绝对的定论,处理问题难免就会迷失方向。
我们身处的环境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自的思想,而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想法,这样就是所谓的“影响”。想要让自己发展,除了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才华,更应注重的是本身对周围产生的影响,不要以为每个个体都没有想法,当你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的时候,思想才随后而来。正确对待和掌握事物公与不公,对与不对的界限,实应谨慎处理。
当个体处理问题时,必须杜绝主观臆测的发生。人不是神,如果一个人一意孤行,以感觉性偏执、情绪化偏执、主观判断化偏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话,就会无法排解错误,最终使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偏执不自觉地成为与主观臆断互为因果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习惯于以偏概全的思维定势和主观臆断的思想方法,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久而久之的习惯性强化会使人进入偏执的思维状态之中。
在平时,我们也会偶而碰到这样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与正常人无异,从事着与正常人一样的各项工作,并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我们跟他交流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固定不变,无法动摇的定势之中,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习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别人,在工作与生活中言过其实,对别人要求过高,用主观片面的眼光看待一切,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这些都是偏执型人格的具体表现。
如某唱片公司中的一个女孩子,样子虽然不漂亮,但是,她的歌唱得很好。那个女孩子在娱乐圈中浮沉了许多年,最后还是黯然退下了。原因就是别人叫她用心唱歌,不要穿得过于奇怪,然而她却说:“我是一半偶像,一半实力。”原来她觉得自己很漂亮。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最大的长处是歌艺。
偏执不听人劝的人,最终是会毁了自己的。成为别人的笑柄事小,毁了自己事大。然而,偏激固执的人,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不足。
从前,有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有脚印。于是他奋力奔跑,想离开自己的脚印。但是,他跑得越远,脚印越多,跑得再快,影子也能追上他。他自以为跑得太慢了,就加快速度,永不停止,最后绝力而死。
导致思想和行为偏执的原因有很多,即使是天资聪颖的人有时也免不了在某些事上表现偏执。比如亚里士多德就坚持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少。要解决思想偏执的问题,一定的方法还是需要的。下面几条方法也许有助于偏执者改变观点:首先,如果事情是可以通过观察来解决的,那你就亲自观察观察。像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请亚里士多德夫人张一张口来让他数一数。他本可以不犯这一错误的,但他没有那么做,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其次,使自己摆脱某些偏执观点的一种好方法是去了解与你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的意见。你会发现,这将大大有助于改变井蛙之见的僵硬程度。
另外,对于那些有足够心理想象力的人来说,假设同持对立观点的人进行辩论,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你现在已做出了偏执的事情,请你马上行动,找出导致你做出偏执事情的原因来,之后根据实际改正。千万不要继续以偏执的思想来思考、做事,因为那样只能使你更快走向工作生活的困难之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