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挨”,还是“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5
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魏淑媛《穷人》是作家的一篇小说,讲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的困苦,主动收养邻居两个孤儿的故事,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当渔夫深夜捕鱼归来,得知邻居死去后,主动要求把两个孩子抱过来,并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学生理解这句话时,运用了换词的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总能挨过去的。”“熬”换成“挨”,意思相近,但一字之差,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并感受到渔夫此时复杂而坚定的内心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到底是“熬”还是“挨”呢?请你们联系着上下文,认真思考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已见,一场辩论下来,语言文字的理解得以深入,渔夫的善良、坚强得以呈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以升华:联系上文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不难看出,渔夫已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仍决心承担起来——“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面对即将抚养七个孩子的现实,光有决心还不行。“哦,我们,我们……”说明渔夫不仅想到了夫妻俩已是5个孩子的重负,此刻的“我们”显然已经包括了那两个可怜的孤儿。到底是“挨”还是“熬”呢?“挨”与“熬”都能说明渔夫对未来艰辛生活的早有预见。字典中“挨”与“熬”都是忍受的意思。但细品这两种说法,却不难发现,“挨”偏重忍受,有被动拖延的意味渔夫似乎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而透过“熬字,却能读出渔夫此时的态度,此中有渔夫自己作为一家之主、作为七个孩子父亲,主动承担的责任——渔夫已抱定要坚持、要挺过难关、熬过难关的决心,从心理上,做好了过更艰苦的日子、付出更多的辛劳的准备;“我们一定能熬过去!”表面上是渔夫在对妻子说,实际上,此时此刻,渔夫更像是在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办法的……”思考:1、课堂生成性资源是语文学科德育的最佳资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确实,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是预约,随时会有许多的“意外”。作为教师,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进程中学生的生成(本例中是“挨”与“熬”的辨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生成”促更加精彩的生成,无疑可以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品味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情感引领的最佳途径“情动而辞发”。语言文字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言内之意、言外之情,都需要如先生所说“细细地品一品、嚼一嚼”。真的要感谢学生创造的学习机会,在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思考、对比辨析、“咬文嚼字”中,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感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