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自然景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9-22
云南石林
云南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岩石组成的“森林”,穿行其间,但见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由于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

泰山日出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 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兼具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庙宇观堂满山遍布,山势壮丽,自然景观巍峨、雄奇、沉浑、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无数。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奥、旷五区。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妙区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于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之间;奥区林木苍郁,花草茂盛,位于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旷区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象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云海玉盘----泰山云雾可谓呼风唤雨,变换无穷:时而山风呼啸,云雾弥漫,如坠混沌世界;俄顷黑云压城,地底兴雷,让人魂魄震动,游人遇此,无须失望,因为你将要见到云海玉盘的奇景: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形同翻江倒海;有时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时云朵填谷壑,又象连绵无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峦恰似海中仙岛。站在岱顶,俯瞰下界,可见片片白云与滚滚乌云而融为一体,汇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横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又适逢阴雨刚过,天高气爽,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在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烂的亮边,时而闪烁着奇珍异宝殿的光辉。那五颜六色的云朵,巧夺天工,奇异莫测,如果云海在此时出现,满天的霞光则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壮丽的景色、大自然生动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黄河金带----新霁无尘、夕阳西下时,举目远眺,在泰山的西北边,层层峰峦的尽头,还可看到黄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黄河金带”。它波光鳞鳞,银光闪烁,黄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东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清代诗人袁枚在《登泰山诗》中对黄河金带描写生动而传神:“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

晚霞夕照与黄河金带的神奇景色,与季节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领略和享受这一奇观美景,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旅游时机。应该说 秋季最好,因为这时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其次是大雨之后,残云萦绕,天晴气朗,尘埃绝少,山清水秀。你尽可放目四野,饱览“江山如此多娇”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线:上泰山的路有四条,东路是登山盘路从红门起步至玉皇顶石阶6566级,沿途多庙宇、多碑刻、多古树名木,历史传说,是泰山旅游的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体现泰山的雄伟与博大。走完全程需四个小时。西路是游览公路,从天外村乘车上山,一个小时到中天门,与车路汇合,从中天门即可乘坐游览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盘至岱顶。桃花屿是泰山西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西北去至界首进山至桃花源,从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达岱顶。天烛峰步游路为泰山东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至艾洼,上达天烛胜境坊进山。徒步攀登至后石坞,乘后石坞索道达与岱顶,一般需5个小时。

到泰山游览,要尽量避免乘旅游车上下、乘索道往返,这样的行程安排索然无味。如果时间、体力允许,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门至南天门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响。登山要注意的事项:1、山上昼夜温差大,若在山上住宿,尽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备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游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脚踏实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脚下,所谓“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日食,又作日蚀,是一种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对地球上的日全食部分地区来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这就是日食。日食只在发生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
日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在三种日食中较罕见的是日全食,因为唯有在月球的本影投影在地球表面时,在该区域的人才能够观测到日食。日全食是一种相当壮丽的自然景象,所以时常吸引许多游客特地到海外去观赏日全食的景象。例如,在1999年发生在欧洲的日全食,吸引了非常多观光客特地前去观赏,也有旅行社推出专门为这些游客设计的行程。
古时,人类缺乏天文学知识,以为日食是天狗食日,或象征灾难的降临,而在日食时举行仪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日食的这层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上一次发生在中国的日全食发生于2009年7月22日,而下一次将在2034年3月20日发生在西藏北部的山区,但基本是无人区。另外2035年9月2日,还有一次日全食在我国北方发生,时长1分29秒。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2°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2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运行到黄道和白道交点以东的18°,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泰山有名的土特产品有泰山灵芝、泰山何首乌、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制品、泰山赤磷鱼、肥城桃你在游览的间隙,别忘了品尝一下这些特产呵,那样,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永存心头。
日食分类
日全食日全食
太阳比月球宽400倍,但离地球也是400倍远。[2]由于对称的缘故,月球的暗影,也就是落在地球表面的阴影,宽度正好可以遮住整个太阳。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阳圆盘被黑色的月球阴影遮盖。然而,也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才可能用肉眼观测到模糊的日冕。日全食只在月球位于近地点时发生,此时月球的本影锥长度较月地之间距离长,本影锥才能扫到地球表面。由于太阳的实际体积比月球大很多,所以日全食通常只能在地球上一块非常小的区域见到,因为月亮的本影对太阳来说只是一个小点。(在全食区之外,所见的食相是偏食)。最近一次日全食发生于2010年7月11日,下一次的日全食将发生于2012年11月13日。
日偏食
中国史书上称“日有食之,不尽如勾”,造成日偏食的原因是因为观测者落在月球的半影区中,观测者会看见一部分的太阳被月球的阴影遮盖,但另一部分仍继续发光。太阳和月球只有部分重合,依据两者中心的视距离远近(太阳被月球遮盖的最大直径)来衡量食的大小。通常日偏食是伴随着其他食相发生,如日全食或日环食或日全环食。但发生在极区的某些日食会是单纯的日偏食(不伴随其他食相),这是因为月球与黄道面的距离稍远,只有半影碰到地球表面,最近一次不伴随其他食相的日偏食发生于2011年11月25日,下一次的不伴随其他食相的日偏食将发生于2014年10月23日。
日环食
当月球处于远地点时,月球的本影锥不能到达地球;到达地球的是由本影锥延长出的伪本影锥。此时月球的视直径略小于太阳。因此,这时太阳边缘的光球仍可见,形成一环绕在月球阴影周围的亮环。(在环食区之外,所见的食相是偏食)。最近一次日环食发生于2012年5月20日,下一次的日环食将发生于2013年5月10日。
全环食
日全食过程全环食只发生在地球表面与月球本影尖端非常接近,或月球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和月本影的长度很接近的情形下。由于地球为球体之关系,而本影影锥接触地球时为日全食(常为在食带中间),在食带两端由于影锥未能接触地球,致只能有伪本影到达地球之下,所看到的是日环食。所以,当全环食发生时,随着地月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先后出现环食→全食→环食,当然,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来说,在一次日食过程中是不会同时看到全食和环食的。全环食发生机率甚少,最近一次全环食发生于2005年4月8日,下一次的全环食将发生于2013年11月3日。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四百倍,且太阳的直径大小也约是月亮直径大小的四百倍。在理论上,由于这两个比例相当接近,我们由地球观测太阳与月球时,两者的大小应该大略相等,或著说他们的视直径大约相等──差距应该局限在0.5弧度左右。然而,由于月球及地球的公转轨道都大约是椭圆形,造成我们观测而得的月亮及太阳大小不固定。
日食过程
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折叠初亏
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折叠食既
从初亏开始,英国天文学家倍利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因此又称为倍利珠。这是由于月球表面有许多崎岖不平的山峰,当阳光照射到月球边缘时,就形成了贝利珠现象。
折叠食甚
食既以后,日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到食甚。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
折叠生光
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在生光将发生之前,钻石环、贝利珠的现象又会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但也是很快就会消失。接着在太阳西边缘又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芒,原来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折叠复圆
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这时太阳又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就宣告结束了。
现象原理
日全食原理发生日全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远的点上。食既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即为光的直线传播。
之所以会发生日全食,是因为存在一种神奇的对称性。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离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结果,当月亮完全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对那些完全处于月亮阴影中的人来说,太阳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挡了。太阳变成了黑色,只留下一个金色的光环,天空变成了靛青色。鸟儿此时会失去方向,或者会飞回巢中,蝙蝠和其它夜行动物则可能睡眼惺忪地出来活动。[1]
折叠编辑本段现象影响
发生日全食时,光线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影出新月的影子。发生日全食时,动物常常准备睡觉,或行为异常。发生日全食时,当地的温度通常会下降至少20度。当99 %的太阳表面被覆盖时,能看到的晨昏蒙影现象。在日全食期间,地平线的周围会有一个窄的光带,这是因为观察者并不是直接站在月亮的影子下面,地球和月亮有一定的距离。在现代的原子钟出现之前,天文学家通过对日食的古代记录进行研究,发现地球旋转的周期每个世纪变慢了0.001秒。
折叠编辑本段意义价值
日全食日全食之所以受重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天文观测价值巨大。
日食,特别是日全食:是人们认识太阳的极好机会。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外面的太阳大气的两个重要的层次—色球层和日冕,都淹没在光球的明亮光辉之中。色球层是太阳大气中的中层,它是在光球之上厚约2000千米的一层;在太阳外面,还包围着温度极高(百万摄氏度)但却十分稀薄的等离子体,延伸的范围比太阳本身还大好几倍,这叫做日冕。日冕的光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平常它完全隐藏在地球大气散射光造成的蓝色天幕里。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圆面,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显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科学工作者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条件下,观测色球和日冕,并拍摄色球、日冕的照片和光谱图,从而研究有关太阳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例如在1868年8月18日的日全食观测中,法国的天文学家让桑拍摄了日饵的光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氦”,这个元素一直在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化学家雷姆素在地球上找到。
日食可以为研究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机会。太阳和地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太阳上产生强烈的活动时,它所发出的远紫外线、X射线、微粒辐射等都会增强,能使地球的磁场、电离层发生扰动,并产生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极光扰动、短波通讯中断等。在日全食时,由于月亮逐渐遮掩日面上的各种辐射源,从而引起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发生变化,因此日全食时进行各种有关的地球物理效应的观测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已成为日全食观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观测和研究日全食,还有助于研究有关天文、物理方面的许多课题,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可以寻找近日星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行星;可以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从而检验广义相对论,可以研究引力的性质等等。
此外,日食对研究日食发生时的气象变化、生物反应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机会才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 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了在当时看来是极其难懂、也极 其难以置信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预言光线在巨大的引力场中会拐弯。人类能接触到的最强的引力 场就是太阳,可是太阳本身发出很强的光,远处的微弱星光在经过太阳附近时是不是拐弯了,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发生日全食,挡住太阳光,就可以测量出来光线拐没拐弯、拐了多大的弯。机会在1919年出现 了,但全食带在南大西洋上,很遥远,也很艰苦。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带着一支热情和好奇心极强的观测 队出发了。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
日食的计算涉及到太阳和月亮运动的准确性,因此古代许多天文学家用它来验证自己的历法。1969年还有人利用公元2年以前的25次日食记录来计算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另在日月食中也发现了沙罗周期。
在考古断代中,根据历史中的日食记载,可以帮助精确地确定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是十分可信的手段。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疑问
日全食为什么日全食总是在不同地方出现?
上次日全食的可观测范围,涵盖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南亚各国的许多大中城市及人口稠密地带。而2008年8月1日的再上一次日全食,在我国的合适观测带却只有少数西北偏远地区。众所周知,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芒。日食发生时,被月球挡住阳光的区域在月地之间形成一个阴影“圆锥”,地球表面擦过它的部分才能看到日全食。由于日月轨道所限,地表能切到“圆锥”的最大截面,直径也不到270千米,随着地球自转扫过狭窄的一条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带。每次日全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和角度不同,月影“圆锥”也就扫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虽然日全食并不像彗星、流星雨那样周期动辄千百年,但对某一地区而言,眼下媒体商家大力渲染的“数百年一遇”并不夸张。
为什么每次观测范围和持续时间都不一样?
7月22日的日全食将持续6分39秒(在我国境内最长5分55秒),我国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带宽约250千米,将是本世纪我国境内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的一次。月球绕地和地球绕日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地月、日地距离也总是不断变化。太阳直径约是月球的400倍,因此只有日月轨道“相会”且日地距离至少达到日月距离400倍时月球才能完全遮挡太阳直射地球的光芒,形成日全食。此次日全食来临时,太阳位于远地点附近,月球则刚通过近地点,月球阴影在地球上扫过的区域也较宽。而地日全食球表面八成以上都是海洋和人烟稀少的地区,此次月影扫过人口稠密地带实属难得。月球绕地的公转角速度远高于地球绕日,因此月影在地球表面的移动速度很快,在赤道地区约1800千米/时,到两极附近高达8000千米/时,因此发生在赤道的日全食最高可持续7分钟40秒左右,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则只有几分钟,到两极则完全看不到日全食。
为什么日全食比月全食似乎更少见?
各民族对日全食有着如天狗吃日、狼逐日等等不同的解释,并有其各自解决的方法。中国古时候,民间是以 敲锣打鼓的方式来对付;由于日全食的时间通常很短(至多七分半钟) ,所以在人们敲敲打打后,太阳可能就会马上重现,因而免除了人们的惊慌。中国对日食的记载很早,在汉朝的墓中就挖出许多石头,这些石头上刻画了很多日月星辰的图形,其中一个画有「日月合璧」 ,亦即太阳与月亮叠在一起,这就是当时的日食记录。中国人对日食的科学解释为阴侵阳,中国很早就知道视为「阴」的月亮,遮蔽了视为「阳」的太阳,而造成日食现象。古时候有「月盈则食」的说法 ,意指月食现象发生都是在满月之时。日食发生时,中国古代朝廷也会有所行动;中国人认为天代表大自然,太阳在大自然里有着最崇高的地位,皇帝称为天子,则意指其为上天派来管理人民的。既然天代表皇帝的父亲,它会透过太阳表面上的现象来警告其地上的代理人--皇帝,明示他做错什么事情、有什 么事情要小心等等;于是,透过各种征兆呈现出来,日食就是一个常被利用的状况。根据古书避镇殿记载,汉朝每当发生日食时,皇帝就不到大殿做早朝,而到偏殿旁的小殿进行早朝,并且一切从简。
就全球发生次数而言,一年内的日食其实比月食更多。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各自运行的轨迹每隔半年会有一次“相交”,可能发生日食的时间段(日食季)还比发生月食的时间段(月食季)更长。一年内可能一次月食都没有,日食却必有两到五次,全球范围内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会有一次。然而月食一旦发生,处在黑夜中的半个地球都能看到,月全食长达几十分钟乃至几小时,可观测范围和持续时间远大于日全食,所以在同一地点被看到的几率更高。
为什么在同一地区,每两次日全食的间隔时间并不一致?
此次作为最佳观测区域的我国长江中下游,上一次日全食是在434年前的1575年,而下一次将在300年后的2309年。古代天文观测者曾总结出,在同一地点223个月相变化周期和太阳19次经过日月轨道交点的时间基本一致,形成一个长约18年的周期,此后人们又提出了其他更完善的周期。由于观测原因对日月变化周期只能以整数计算,但这两者的长度并不完全相等。加之地球自转的影响,相隔一个周期的两次日食往往不会发生在相同地点,也不一定都是日全食或日偏食,日全食回到同一地点所需要的时间就更不固定了。不过,天文学家通过严格的推算,仍可以准确预测某地下一次出现日全食的时间。
日全食持续期间内,可能会对地面产生哪些影响?
与阴雨天云层遮住太阳不同,日全食发生时随着月球遮挡住太阳辐射,大气层高处的电离层也会发生一些相应变化。这暂时会对信号需经过电离层反射的无线电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扰,使用超短波的调频广播、手机、无线上网等则不受影响。不过,对整个地球磁场而言,这种影响还是微小的。另外,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新疆伊吾观测点的气温下降了8摄氏度左右,许多观测者也感到身边一下子变凉了。此次日食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这样夏季市区昼夜温差一般不超过5摄氏度的地方,又是在升温期间的上午发生,日食造成的降温不会很大。
日全食为什么日全食发生时的几分钟内,可以用肉眼直视太阳?
求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12
我了解
第3个回答  2010-06-23
我也了解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