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国学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百家讲坛 国学知识笔记
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小渔村

高楼林立的广州夜景

国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现代的学科分得很细,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考古等等。哲学里面又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美学……但国学应该归哪一学科呢?国学包括了文、史、哲,政、经、法等许多内容,是个综合的学科。因此按照现代的学科分类,国学很难作为单独的学科确立它的“名分”。我先简要回顾一下历史:

国学这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可以称之为国学大师的就是章太炎(即章炳麟—编者注)。他以传统的小学作为国学的基础。小学是中国古代的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也就是阅读古籍基本的方法。从这里入手,再学经、史、子、集四部,章太炎认为这就是国学。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中国文化的传统,如果我们追根求源,都在这里。这是比较传统的说法。梁启超的思想就更开放一些,他认为国学应该是中国历代学术的思想史。后来钱穆传承了梁启超的说法。他讲的国学讲义录和章太炎先生讲的不一样:钱穆先生主要讲国学思想的转变。到了胡适先生那里,国学的范围就更扩大了,他心目中的国学就是国故学,也就是说一切属于中国传统的学问都叫国学。

在那个时代,知名学者对国学的理解就是不同的。还有这些知名学者研究的路线、范围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态度、目的也不一样。章太炎、梁启超、钱穆先生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把优秀的成分传承下来。胡适先生研究国学,他自己讲得很清楚,从故纸堆里刨垃圾,把它们扫除掉。

我觉得给国学定义很难。比如有人认为国学就是西方的汉学(以汉文字为载体的就是汉学),但中国自己也有研究所谓“汉学”的啊!所以我的理解是:国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把中国所有的学问都叫作国学,那范围就太大了,应该要把国学的研究范围限制在传统文化里。

尽管这些传统文化里有“道”、“器”、“艺”的分别,但是每一种文化里面都凝聚着这个民族的、地区的、国家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文化凝聚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信仰习俗等。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通过文化传达出来。而文化又是历史的载体。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把这个文化抽掉了,大家都不认同,我们哪有历史?所以,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鸦片战争前,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很有研究。他研究这段历史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也就是说,后人不知道他自己的历史,不知道历史就不认同这个民族、不了解这个国家。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后了,于是大家就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作怪,把责任推到传统文化上面去。一个民族失去了自主性,盲目追求别人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的附庸。
2.一篇国学知识学习笔记(800字以上)
钱穆先生在其《国学概论》开篇说“学术本无国界。

‘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国学”一词的最早出现,应该是以1905年,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杰成立“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为标志。上述学者提出“保存国学”的主张。

目的是强调学习西方决不能丢了自己立国之根本,立国之精神。 国故派邓实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章太炎20年代作《国学讲演录》,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个部分。 稍后,胡朴安的《国学汇编》,又将国学内容分为六大类:哲理、礼教、史地、语言文字、文章、艺术。

上个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自然国学”的概念,就是将传统中的“科技”文明纳入“国学”范畴。张岱年认为:国学除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外,还应包括天算、兵学、法学、农学、地学、医学等。

他甚至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范围。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人文和科学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冲突,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科学精神的会通是人类新文化创造性发展的途径。

国学,是以我国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
3.钱穆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妙趣横生的演讲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钱 穆:扬弃新史学的史学大师 视“文化”为“皮”、“存在”为“毛”,或有被认为“唯心史观”之嫌;断言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比西方的共产主义更进步更高明多了”,显然不能被许多人接受。

可谁能否认,钱穆在这里提出的,实在是所有中国人——以及崇尚中华文化乃至追求世界大同的所有人——在21世纪不能不正视、不能不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呢? (中国)新通史应简单而扼要,而又必具备两条件: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知识;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前者在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消极的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证侯,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

此种新通史,其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生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钱穆(《国史大纲·引论》,1940) 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1948) 近代中国人都好说中国二千年政治没有变,试问古今中外,哪有如此理?亦哪有如此事?……只因我们此刻不看重历史,不研究历史,所以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政治都是一样,都只是专制两字已可包括尽了,其实是不然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 钱先生毕生所发挥的是整个中国学术传统,不是他个人的私见。过分强调或突出他个人的作用,不是抬高或扩大他,而是降低或缩小他。

——余英时(《敬悼钱宾四师》,1990) (1895.7.30.~1990.8.30.) 【清光绪廿一年(乙未)六月初九日生,终年95岁】 有论者把钱穆跟鲁迅、胡适相提并论:“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周作人的苦茶、林语堂的菜谱,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鲁迅的社会批判、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钱穆的严谨学业?三者合一,应该成为我们向学生介绍30年代知识分子的三种主要形象”。〔注1〕此言自有道理。

可是其一,所举除鲁迅外,另两位都大大超越了“30年代”,从寿数看尤其如是:胡适的“自由思想”延至60年代初,钱穆的“严谨学业”更持续到世纪之末。其二,单就“严谨学业”言,到底该由钱穆,还是陈寅恪、李济等人文学者,或者胡先骕、梁思成等科学家和工程师,乃至由不止一人做代表,似也不无商榷之余地。

重要的是,钱穆的影响,远非“严谨学业”四字能概括。方克立说:“钱穆可以说是在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反对‘尽废故常’的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钱穆创办的新亚书院,是后半世纪“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堡垒”和“第二阶段现代新儒家传道授业的一个大本营”〔注2〕。

美国学者邓尔麟说:“钱穆与—些倾向西方启蒙并摈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不同”,其“‘对立面’既不是文化的过去,也并非‘现代的’今天;被钱穆认为与中国现实格格不入的,乃是西方文化所颂扬的真理标准”;他“并不一味地依恋传统,而是在深思反省之后,看到某些中国传统价值仍然能使中国文化独树一帜而不同于西方文化”,“他看到传统文化价值能在政治和经济大变动中仍然得到传播,从而巩固加深了他对这些价值的信仰和理解”。〔注3〕汪学群说:钱穆“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正是中国社会乡村民间的朴实无华,铸造了他既平实又坚韧的人生与学术。

他是从乡土中国走出来的一代史学巨擘,一位营造‘文化中国’的先驱。”〔注4〕王晴佳称:钱穆“以史学成名,但他学问之淹博,已经使他的治学超越了史学的范围而成为所谓‘国学大师’。”

〔注5〕——虽然,钱穆自己早在70多年前说过:“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

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

(《国学概论·弁言》)。
4.钱穆做出的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具体指哪些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郝一默 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

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 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

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

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

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 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

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 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

“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 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 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

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

“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 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钱穆到台湾“谋建一家,以求终老”,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

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 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

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 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

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

(选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钱穆提出的对国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英时评价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请指出“为故国招魂”的含意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穆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最大的危机,根据这一观点,你如何评价现今的国学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广东省模拟题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1.①在西学东渐势不可挡的形势下,作为中国人,要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认同感,不要一味苛求古人,多些情感,多些亲近,不可全盘否定历史。

②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不可推翻,后人应怀着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不可把自己所处时代当成历史最高点。2.“为故国招魂”指的是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精魂。

具体表现: ①在抛弃传统的新思想潮流中。
5.国学是什么
鄙人虽不才,可我认为国学就是我们沉积了大约五千年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历史、科技、地理、伦理等各方面的民族硕果,尤其突出表现为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现在我国掀起“国学热”,原本国学就无所谓“热”与“不热”,他是属于我们民族特有的,是我们血液里就流淌着的“文化”,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有权利和义务去学习、去理解、去领会、去体悟这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并把他们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包括学习、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等);可是由于在面对民族危难、国家统一与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放弃、漠视了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而盲目追求别人的东西,甚至由于冲动和无知我们曾经践踏,甚至是糟蹋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今在外国研究员、国际学者不断研究探问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内环境日趋需要、全球华人渐趋觉醒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都渐渐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再丢了,也丢不起,因而才掀起“国学热”,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否则我们将没什么留下给我们的子孙了!“国学”,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他所包含的为人处世(事)方略、方法,自我的调节,他所包含的心理调节、养生之道等甚至优于当前的社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至少也是相当的,当然人与人是不同的,同样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人理解是不同的,这就像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只有正面的而无反面,都是正反相对阴阳相差的,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就卡你则你怎样理解怎样实行了,正面书籍触手可得,反面人物处处可见。
6.我们平时所说的“国学”都是指哪些方面的著作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 *** 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