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改图为庄是哪朝代开始元代改乡为都改里为图,不知那朝代改图为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02
都图制是元代乡里制度。元初改宋 乡、里为都、图,实行都图制,如临海县有68都、134图。“图”原为征收赋税的田亩图,“都”为总田亩图,都图制的推行反映了统治者对赋税征收的重视。
元代乡里制度基本延续前代乡、里制和社制,但也有其重要特色,首先是都图制的设置和推广。“都、图”作为乡里组织的一级始于元代,改乡里制为都图制也始于元代;元代乡里制度特色之二是对社制的重视。社制也非元代首创,而是因承金朝社制,但元代社制又有其特点。其一,社制的养民、化民精神。其二,社制管理方式的强制化。
元统治者为推动农业生产亦曾在农村以50家立一社,设社长一人专司劝农。今日浙江诸暨市的三都、庆元县的八都、江山市的二十八都、鄞县的栎社就是古代“都”、“社”一类区划的活化石。尤其是作为劝农组织的“社”还影响到现 合作社、人民公社之类的称谓。 明代农村设乡、都、里(图),县城设隅。
明朝建立后,并未立即制定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各地的乡里组织有的是从元朝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重新组编或创立的。到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乡村社会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被整合到这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中。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洪武二十四年(1391)第二次攒造黄册时,又规定组编里甲时应维护“都”这种原有的乡村区划的完整性。比如一都有600户,将550户编为5里,剩下的50户则分派于本都,附各里长名下带管当差,不许划拨别都人户补凑。对于年老、残疾、10岁以下的幼童、寡妇以及外郡寄庄人户,则仍编为畸零户。这样,110户之外的人户,便区分为须承担差役的“带管户”和不负担差役的“畸零户”两类,不过许多地方常常将两者混同为一体。里长之外,各里还设有里老人之职,负责教化、劝农以及对民间轻微案件的审理。
此外,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田赋数额较多的省份,明朝政府还陆续建立了粮长制度。粮长的编派,大致是“以万石为率,其中田土多者为粮长,督其乡之赋税”。不久粮长还有了被称为“区”的明确的地域管辖范围,而“区”则是以“都”为基础划分的,根据税粮数的多少,有的地方是一都设置一区或数区,有的地方则是数都合并为一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