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越好人,越恐怖?心理学观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前文说到了,世界是相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与“坏我”;就是当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好我”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如果符合,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好的;如果不符合,我们就是坏的。

当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和他人建立关系。我们会尽力避免“坏我”出现,不仅担心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当一个人的意识,和一部分特质失去联系后,这人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他联系去触碰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所以在关系中容易看到a与负a的存在。

越是持有二元对立的好坏观,意味着内心和人性越分裂,我们要警惕极端的分裂。如果分裂太严重,就会出现我们意识上,尽全力让自己只处于“好我”的一面,我们的“坏我”就容易以极有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以上是前文内容,本文补充一下故事。

越内向,越外向

武老师一次参加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上节目的是一个明星,她很热情,很有煽动力。节目中有个心理测试环节“房树人”,就是请测试者在画板上画一张画,画上至少有一个房子,一个人和一棵树,其他随意。

“房树人”测试是投射分析技术的一种,早期用于治疗自闭患者。通过受测者在一张纸上画出的房、树、人,来分析其家庭关系、事业、人际关系和自己认知等方面,背后的理论源自于荣格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房:投射家庭,代表安全感;

树:投射自我成长,象征生命能量和支持系统,如事业和学业;

人:投射自我形象,以及人际沟通模式。

这明星画的是“火柴人”,就是把人画的跟“火”字一样,非常简单。这么简单的画,她的问题一目了然。在场的咨询师说:你画的房子只有窗户没有门,那别人怎么能走进你的房子呢?

明星问:这意味着什么?咨询师说:这意味着你的心,可能没向任何人敞开过。这个解读,有点惊到她了,她噌地一下躲到画板后面,说:你们心理咨询师太可怕了,我不和你们玩了。

这个动作和话,还带有活泼外向开朗的特质,非常可爱。待了一会儿,她从画板后面走出来说,的确我从来没有把我的心向任何人敞开过,我没有和任何人说过我的心事。

武老师恰好也有一个超级活泼、外向开朗的好友。和好友讲了这个明星的故事,好友沉默了一会儿说:是这样的,你看我这么信任你,我什么时候跟你讲过我的心事?

越外向越内向,反之也成立。

越快乐,越悲伤

武老师有个朋友特别爱笑,感觉和她在一起24小时都在笑,并且非常有感染力。几年前见到她时,她还是特别爱笑,但脸上开始有一些忧思,于是武老师跟她谈起本科时,那份极具感染力的笑。

她也记得自己的笑,觉得4年本科是她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候。可当武老师问她:那你觉得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能多讲讲吗?这个问法可能是职业病,是一种具体化的询问技巧,是为了寻找细节。因为魔鬼般的细节,才有说服力。

她想了一会儿,发现奇怪的是,她好像一件事情都记不起来了,甚至本科4年的记忆,都变得很遥远,像蒙上了一层保鲜膜,不可触碰。

深入聊天后,武老师发现,她高中时最亲的亲人离世之后,她就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她对自己说,不能沉沦,要振作起来,本来她也是爱笑的人,而之后把笑这件事,拔高到了极高的高度。

原来她的笑,是用来疗愈悲伤的。

我记起来自己好像在小说中,见到过类似的场景,是一个人母亲离世后,就从原本沉默寡言的人变成一个爱笑的人。

越快乐,越悲伤。很多著名笑星身上,都有体现,比如卓别林、沈殿霞。崔永元曾说自己是“微笑型抑郁”,因为他脸上虽然有着招牌式的淡淡的微笑,但他却是一名抑郁症病人。

“微笑抑郁”: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它是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

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开心,甚至很有幽默感,表面看起来非常外向积极,能力人际关系也挺好,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人很好。

但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爱逗别人开心。但当自己一个人时,却常常感到悲伤一样,虽然他们看起来在笑,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越“好人”,越恐怖

这是武老师一直关注的话题——中国式好人,意思是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

在这样的“好人”身上,你会发现他们外在命运的诡异之处。大家对他们的评价,很容易竖起大拇指说:真是好人。

但他们却普遍缺少知心朋友,并且还常常出现处理不好和伴侣和孩子关系的问题,这些实际上,最亲密的人,却会远离他们。

武老师曾经也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好人”,多年以来,乐于助人,乐于让步,简直可以在脸上刻字“稳重、厚道、善良”,但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武老师曾写过一句话: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

后来武老师给类似几位来访者,做深度咨询,发现他们心中都住着,一个非常“恐怖”的自己,理论上讲,这就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对此,武老师发现还发现一个规律:在十几二十几岁时,他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有高道德感,也比较有活力;到了30岁时,开始出现自我怀疑,并且发现做好人,反而会带来人际疏远、被剥削等,这是自我改变的契机。

如果还没有改变,那到四五十岁时,怨气会凸显在脸上;等到了六七十岁,这样的人会比较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的怨气,别人都能直接感觉到,于是更加疏远他们。

A与-A的并存

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武老师认为,这可以说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而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这是恋爱中最常见动力,于是你会看到,人多是因为不同而走到了一起,但真正在一起后,又会展开战争,去争到底a对还是-a对?

所以武老师总结了一句话:恋人因为不同而走到一起,然后又因为不同而痛苦。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

人们通常认为,恋爱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其实恋爱,甚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而痛苦最终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于人性的完整。

总结

这里讲了三个故事:“越外向,越内向”、“越快乐,越悲伤”、“越好人,越恐怖”。

1.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样的好人心中,往往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2.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这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

3.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4.恋爱乃至人生的最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融合。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思考

请你去观察一下,a和-a,有什么常见的特性吗?他们两个是成比例的,硬币的一面越大,另一面也越大。

我从小被教育勤俭节约,成人后就一直有种匮乏感与不安全感。时常会有想要,放纵自己的欲望的感觉,也比较容易放弃。

当知道你既可以a,也可以-a。感觉心里一直捆着自己的那个东西,被放开了,绳索松动了。可以不用,不被要求,必须怎样。

不一定要坚强,不一定要热情,不一定要开朗,不一定要积极,不一定要克制,不一定要大方,不一定要比别人强;

可以软弱,可以冷漠,可以放纵,可以自私,可以不比别人优秀,可以说傻话,可以没有上进心,原来人生有这么多选择。

我有一段时间真的认为,做一个废物挺好的,因为人生很短,能力范围中的废物挺幸福的。毕竟比起遥远的未来,当下的快乐也很重要。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