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日课54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中庸》日课54

下面是《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先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是平常,跟“庸”的意思差不多,但“素”有一种日常状态的意思,咱们现在讲平常,古人讲平素。“位”指所处的位置、社会地位,或者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叫生存状态行。“行”就是行动,愿就是愿望,就是追求。君子是按照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来决定自己怎么行动,不追求在这之外的东西。

这是个总纲领,我们先不细解释,看下面,因为把下面几句解释完了,对这一句就有深刻的理解了,下面是举例子来说明什么叫“素其位而行。

”第一个例子,“素富贵行乎富贵”。你现在处在富和贵的生存状态,富是有钱,贵是社会地位高,你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既有钱又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你的行为就要从这儿富贵二字出发,你的行为就要和你富贵的生存状态相匹配,这叫“素富贵行乎富贵”。

第二个例子与前面的例子正相反,“素贫贱行乎贫贱”,我的生存状态是贫贱,贫是没钱,贱是社会地位低,那我的日常行动就要和我生存状态相匹配,我的做法和我没钱的身份地位相吻合,那你没有理由指责我,没有理由笑话我。

人生的事情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个不像商场,明码实价都是一个标准。人生的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儒家告诉我们,没有统一标准,要跟你自己生存状态相匹配。同样的事情,就说吃碗面还讲价这个事儿,发生在老板身上,我们觉得丢份儿,这是负面的评价;发生在下岗职工身上,我们说他会过日子,是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呢?关键是和他的生存状态相匹配。

颜回就是孔门里典型的贫贱,他也没有当官,穷的都不行了,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所作所为和他的生存状态是匹配的,而且他没有感觉到自己比人家低一头,也不觉得这种生存状态对他是一种困扰,他仍旧过得很快乐。

儒家为什么提倡“素富贵行乎富贵”?往大的方面说,作为富贵者,你要完成你的社会责任。另外,儒家认为富贵者不要跟小民去争利,所以提倡“行乎富贵”。

所以讲,“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你的所作所为要和你的社会身份相匹配,“不愿乎其外”,就是你要“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要去追求这之外的东西。富贵者追求贫贱的生活方式,贫贱者追求富贵的生活方式都不对,要根据你的社会地位确定你人生追求的目标,不能追求这之外的。

比如我现在小学都没毕业,我的人生理想是当大学教授,这就追求的太“外”了,会给自己找罪受。实际上人生很多的纠结和苦难都产生于追求平素之外的东西,所以儒家讲不愿乎其外,不要追求你的社会地位之外的东西。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儒家看来,贫贱者的人格并不比富贵者低一等,但关键是你得“不愿乎其外”,“无欲则刚”,像颜回似的,虽然他很贫贱,但是第一他心态平和,日子过得很愉快,第二也没人敢低看他。如果反过来,颜回追求这之外的,就得去巴结有钱人了吧?就让人瞧不起了吧?

自己追求的那个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基本上不可能得到的,还一定要追求,最后也得不到的,心里不纠结吗?心态不平和了,幸福感没有了,日子过得不快乐了,人格也降下来了,这是何苦呢?所以“不愿乎其外”是很重要的人生准则。

以上两个例子一正一反,谈的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好的、社会地位高的,和经济条件差的、社会地位低的,都应该“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第三个例子,是讲文化风俗的,“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是中国古代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笼统的称呼,不具体指哪一个民族。“素夷狄行乎夷狄”,就是你本来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是什么,你就从这个出发去行动就可以了,也不追求大家一致。

你的生存状态是什么,你自己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是什么,你坚持这个,从这个出发,是没毛病的。你从你的生存状态出发去为人、去处事,不要矫情,不要特意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子就好。

第四个例子说的是人生遭遇,“素患难行乎患难”。

患难,经历磨难,比如,我现在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磨难,那我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行,去处理问题。打个比方说,最近我经常出事,那么我应该诸事小心,出门我要看看门锁好没有,开车我要好好检查,然后再启动。你平常要这么做,是不是大家觉得挺怪?说这人是不是有强迫症?不是说平常这样,我最近经常出现意外的事儿,我得小心点儿,这就是“素患难,行乎患难”。

上述一共是举了四个例子,分三个层面来阐释什么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第一个层面是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说,第二个层面是从文化风俗,生活习惯说,第三个例子是从人生遭遇说。这是儒家很重要的人生理念,也是指导人生行为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应本着这个基本原则,“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是接着上一自然段说的,前面不是告诉你“言顾行,行顾言”、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怎么能做到的呢?本着一个基本原则,“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选自:杨军《中庸别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