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的意思〈包括注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9-03-19
词牌名
采桑子 cǎi sāng zi
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2个回答  2009-03-19
  【名称】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编辑本段]【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编辑本段]采桑子 冯延巳
  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
  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
  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
  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
  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
  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
  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别与人。
  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争栖,落尽灯花鸡未啼。
  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
  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正当春花怒放,携手观赏时,失却了“游春侣”!独自寻芳的心情,纵有笙歌,也
  不免愁肠欲断。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栊,更使人不堪思量。词中用“各自双双”反衬
  人物的孤寂。“绿树青苔半夕阳”韵味无限,耐人寻思。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
  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通首仅寓孤闷之怀。江左自周师南侵,朝政日非,
  延巳匡救无从,怅疆宇之日蹙,“夕阳”句寄慨良深,不得以绮语目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触景感怀,文字疏隽。上片,径写独游之悲,笙歌原
  来可乐,但以无人偕游,反增凄凉。下片,因见双蝶、双燕,又兴起己之孤独。“绿树”
  句,以景结,正应“满目悲凉”句。
  [编辑本段]采桑子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2,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3,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全部注释
  1.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2.扁舟:小舟。
  3.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此篇亦是作者南渡之后的作品。开篇直言自己乘舟南下,如旅雁孤云一般流落到了江南。一个"客"字,点出作者并未像当朝权贵一样,只管偏安江南,错把他乡当故乡。下句顺势带出故国之思,回首处仍可见中原万里的战乱烟尘,不由泪满巾袖。下片重在写景,然而景全是清冷之景。暮色四沉中,苍碧的山峦对着冷寂的汀洲,枫叶、芦根皆为深秋特有之物,令人联想起"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之句,且又是将落的一轮残日,无波的一汪静水--正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触目是这样萧瑟的秋景,萦怀是这般凄凉的冷泪,怎不愁损这背井离乡的去国人?全词流畅清丽,而又蕴涵着沉郁痛挫的情致。
  [编辑本段]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残红②。飞絮蒙蒙,垂柳阑干③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北宋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革新运动”领导人。词风婉丽。有《六一词》。
  [译文]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注释]①西湖,指安徽颍州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②残红,落花。③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④帘栊,有帘子的窗。栊,窗棂。
  [赏析]这首词写颍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颍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颍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编辑本段]采桑子 无名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无名氏词作鉴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与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
  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风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
  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未尝没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吧!
  [编辑本段]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澈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编辑本段]采桑子 晏几道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歌罢还颦。
  恨隔炉烟看未真。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
  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上片忆当年西楼月下初见,泪粉而偷匀,歌罢而还颦,细腻地描绘出歌女的处境、神态和心情。起首两句写一次夜间的宴集,词人月下与她相见——她正偷偷地抹干珠泪,重整铅华。“泪粉偷匀”,初次见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许是终生不忘的,何况那是一位正流泪的姑娘!“匀”,谓匀粉,把脸上的粉搽匀。“偷匀”二字,中含几许辛酸。“歌罢还颦”,她匀脸后还要继续唱歌,唱完了歌却又皱着眉头,郁郁不乐,那神态可惜隔着袅袅的炉烟,未能看得真切。“看未真”三字,意味深长。其实,淡薄的香烟,不能阻隔人的视线,词人所“恨”的只是坐处与她隔开,未得亲近,尤其是无法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悲伤。
  上片着力“泪”字与“颦”字。歌女的凄凉身世,痛苦心情,词人对她的同情和爱慕,都这里表达出来了。如俞陛云所说的:“不过回忆从前,而能手写之,便觉当时凄怨之神,宛呈纸上。”(《宋词选释》)
  下片写别后相思,楼外柳、楼中人对举,全从倦客写去。过片两句,言自从分别过后,想那楼外垂杨,又该几度春天更换枝叶。“垂杨”,旧体诗词中,往往有着各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古来有折杨柳赠别的习俗,因而见到杨柳便使人联想到别离;杨花柳絮,飘飏无定,又使人联想到身世的飘泊无依。“几换青春”,犹言过了几个春天。欧阳修《朝中措》词:“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青春。”青春,指春季,春季草木由枯而绿,故云青春。词中说青春几回更换,语意双关,亦暗示人的年华渐老。“倦客红尘”,犹言红尘中之倦客,词人自谓。上与“别来”“几度青春”相应,飘零岁久,故云“倦客”;下连“长记楼中粉泪人”。“红尘”对照“楼中”,“倦客”对照“粉泪人”。“楼中粉泪人”,篇首所写初见时歌女形象,至此特再大书一笔,不但词的作法上做到首尾相应,思想感情上也是以初见时她的“泪粉偷匀”的情景最撼动人心,因而别来长记不忘。至此,作者对这一歌女的形象作了生动、准确的概括,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呼之欲出。
  [编辑本段]采桑子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扰。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四借用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首句“鲁钝仍多病”的句型和后三字,连用三个“多”字言情发端,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多景楼”的“多”字与上句中的三个“多”字相映成趣,直接点出当下环境。多景楼北固山后峰、甘露寺,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这样的楼上赏景又怎能不触景生情呢?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元朝宋武帝萧刘裕曾此讨伐桓玄,东晋谢安、梁武帝衍也曾此流连,面对这样的古迹,苏轼思古想今,感慨万千,满怀愁绪,涌上心头,喷吐于笔端,即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练而又传神。东坡贵可以那样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溢。
  “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实,语感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作一铺垫。“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多景楼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时,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远留心头,哀怨尽言外。上片虚与实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既不浮泛,又颇空灵错落有致。
  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
  “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故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所以东坡特地挑选了虚字“且”放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不经意的心态。“细捻轻拢”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语”,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官妓胡琴弹奏琵琶的技艺。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赞美之情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出来,让人不由联想起白居易曾描述过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之美。赞罢弹奏者的技艺,顺势描写弹奏者,但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来写其神,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妙处于难以捉摸,耐人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罢了。
  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编辑本段]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编辑本段]采桑子 纳兰容若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 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 哀怨动人。
  [编辑本段]采桑子 雪浮荷
  天堂有思楼船雪,逝随情空。逝随情空,无情不恋只落红。
  人间不思楼船雪,冷落清宫。冷落清宫,愁写江天一色中。
  主旨:对被无情之人冷落的惆怅.
  [编辑本段]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编辑本段]采桑子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编辑本段]采桑子 纳兰性德
  彤霞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编辑本段]电视剧《采桑子》
  故事梗概
  电视剧《妻室儿女》讲述了北平城里,满清皇室宗亲金载源一家在中国百年历史中的家族沉浮,全景式再现了钟鸣鼎食的皇族世家在时代暴风雨中衰微没落的经历,展现了金家十四个子女,在历史大潮中对于自己命运的选择、挣扎和反抗。 该剧形象地将中国近代百年的风云变幻浓缩其中。表现了曾经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在时代大潮中裹挟前行的复杂心态,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一百年来的巨大变迁和沧桑历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风云际会中的传承、断裂和嬗变。 日伪占据时期,北平城,一场名媛义演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大清的皇室宗亲金家一向诗书传家,在纷繁的乱世中也尽量保持着一份高门大第的从容。金家长女舜锦醉心于自己喜爱的程派青衣艺术,只为京剧而活,偏偏要被嫁入土匪出身的警察署长家。署长怂恿舜锦参加北平的名媛义演,舜锦由此结识了会拉胡琴的太平间杂役董戈,董戈用最朴素的道理帮助舜锦一举在义演上技压群魁,名震京城。但两个暗生情愫的人却上了小报的绯闻报道,董戈被迫远走他乡,舜锦也在无奈中嫁给了早已有了德国情人的署长儿子,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金家的老二、老三、老四同时爱上了演文明戏的小明星黄四咪,三个人较着劲讲排场,没钱了就偷卖家中的古玩,以此讨好黄四咪。情痴老二甚至从穷亲戚顺福手中借枪,带着黄四咪外出打猎。事情败露后,三兄弟在父亲的威逼之下相互揭发,从此三兄弟祸起萧墙,不相往来。文革中,他们被迫互相咬扯,致使老二最终衔恨上吊自杀。 老五舜锫的书法和京戏名满京师,却偏要戏谑人生,放浪形骸,宁作烂乞丐也不当贵公子。多年后老五的遗腹子金瑞无意中发现父亲装乞丐时用的破碗竟然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枢府瓷。为了鉴定这只碗,金瑞找到了三大爷舜錤,没有料到舜錤却拒不承认小碗是老五的私物,金瑞一气之下把三大爷告上了法庭…… 次女舜镅曾是金载源的心头最爱,却爱上了和金家一墙之隔的沈端方。但沈端方不仅是金家政敌之子,沈父曾经报复金家,活活气死了金家祖母,沈端方本人还是一个为金家人所不齿的商人。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舜镅被逐出家门,成了金载源抹不去的苦痛。 四女舜镡和建筑世家之子廖世基因为共同痴迷于建筑而相知相爱,计划着一起出国学建筑。不料日本人看上了廖家的隆胜木场,廖父悲愤下撒手人寰。廖世基只好退学打工。舜镡无奈孤身远赴德国。舜镡留学归来,廖世基早已娶妻生子,舜镡顿感物是人非,两个人在世事变迁中百感交集,一个青梅竹马的旧梦在舜镡心中长存…… 五女舜铃嫁给了金太祖的29代孙完占泰,生活富裕,完占泰生性散淡,好谈老庄,每日里热衷于炼丹酿酒,学习道家法术,却害的金家几乎断子绝孙。五格格感觉到了生活的了无生趣。解放军进城,舜铃通过与放牛娃出身的解放军连长王存的接触,最终理解了生活真正的意义,成为家族里第一个敢于提出离婚的人。 父亲金载源的六子舜针生而有角却不幸早殇,父亲时常带着七女丫丫去雀儿胡同看望宫廷裁缝谢子安的遗孀谢娘。父亲在谢家一反常态,事事亲历亲为,事无巨细都妥帖安排,并对顺针无比关爱。母亲从丫丫身上的气味发现端倪,果断地拆除清理了金载源的自由天地…… 早年间仓皇逃往台湾的大哥舜铻即将归国,他早年反叛皇族成了国民党军统显赫一时的人物,是老一辈眼里的“忤逆”分子,为了前程,他杀害了共产党员的三妹,抢走了老七的未婚妻。此次他的归来,给整个家族又带来了轩然大波…… 金载源当年藏匿的一个锦盒无意中出现在金家后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对这个神秘的锦盒充满了各自的幻想。但打开锦盒之时,众人才发现锦盒内珍藏的竟然是金载源十三个儿女早年的胎发,是金载源那份恒久的父爱……
  <SCRIPT src="/bottomgg.js"></SCRIPT>
  主创人员
  ●原 着:叶广芩 著名作家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编 剧:林汝为 著名编剧 词作家 孟昭文 ●总 导 演:林汝为 国家一级导演 主要作品:《四世同堂》、《便衣警察》、《苍生》等 ●民俗顾问:李滨声 著名画家 民俗专家 ●出 品 人:王 刚 肖 白 石永怡 ●总 监 制:秦祥士 ●总制片人:马建安 ●制 片 人:刘 飒 ●策 划:苏 公 茅 熠 ●制片主任:赵亚东 ●导 演:艾 觅 史秋萍 ●摄 影 师:陶大卫 ●录 音 师:薛 军 ●美 术 师:齐 明 ●服 装 师:刘继峰 ●服装设计:李佳文 ●化 妆 师:王晓玲 ●道 具 师:任永红 主 演 陈小艺 饰演 七格格 金舜
  [编辑本段]图书《采桑子》
  [1]作 者: 叶广芩 著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字 数: 335000
  版 次: 2
  页 数: 338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007628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历史
  定价:¥32.00 当当价:¥24.50

  编辑推荐

  金府里最小的格格,讲述她阿玛、三个母亲和十多个兄弟姐妹的人世沧桑,一个皇族世家的败落,一群贵胄子弟的飘零,读罢一声长叹……
  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百年风云,文化嬗变,人情冷暖,一幅充满翰墨之气的斑斓画卷,一曲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不仅有京味共性,还有她叶赫家的个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样的面,她炒出来就另个味儿!
  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 邓友梅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讲述满族贵胄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民国以还,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败落,一群子弟的飘零,展现出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令人掩卷三叹。
  “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从容舒展中饱溢书卷翰墨之气,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儿”,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叶广芩 女,北京市人,满族,祖姓叶赫那拉。
  曾就读于北京女一中,一九六八年赴陕西,做过医院护士和报社编辑、记者。九十年代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回国后为西安市文联专业作家。
  已出版长篇小说《青木川》《全家福》《乾清门内》《注意熊出没》,中篇小说集《老虎大福》《日本故事》《逍遥津》《黑鱼千岁》,纪实文学《老县城》《没有日记的罗敷河》,并撰有电影《红灯停绿灯行》、话剧《全家福》、电视连续剧《茶馆》《家族》等剧本。
  其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曾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和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西安市政协委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