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烟雨廊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唐太和五年秋,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在弥留之际,将其婢女、车马、丝织白银和玉带器具等共计六七十万之款悉数交与白居易,并嘱咐他为自己捐献功德,是为答谢墓志铭的稿酬。

而洛阳香山寺的清闲上人是白居易和元稹的共同至交,这座建于北魏时期的寺庙现已是破败不堪。次年,白居易就用元稹的润笔费对寺庙进行了一次大修,同时撰写《修香山寺记》一文。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文中的“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两句诗,为我国的古代桥梁建筑史中的唐代廊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而所谓廊桥既为有顶的桥。该桥顶多横纵由木杆所支,利用受压产生的 摩擦力 ,构件之间越扣越紧,最终形成美丽而又实用的廊桥,而桥墩或木或石而不一。这种廊桥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廊桥不仅可以遮阳避雨、还可以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甚至是祭祀、藏书之用。

在精美绝伦,结构惊奇的廊桥中,其或内置阁楼藏书、或供神龛壁画、或是斗角精雕,亦或是木构惊奇,无不体现着中国古桥梁技艺的鬼斧神工。

除却这种功能性为主的桥梁,把桥与祭祀,神佛联系在一起,亦是古廊桥最具鲜明的特色。如上《修香山寺记》提及,其有廊桥七间。佛教《华严经》亦曰:“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可见桥梁的渡河功能与佛教教义之间的渡人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在唐寰澄先生的《中国古代桥梁》中有一份《建桥名家录》,在多达三十余座宋代桥梁(包括廊桥)中居然有17座桥出自僧人工匠之手。这更加说明了不仅民间桥梁常与供奉联系,即使在佛教教众中,他们亦热衷于修建桥梁来传播教义,毕竟桥与之百姓,是为僧众最大的善举。渡人十年,不如修桥一座。

如此,此桥的祭祀以及宗教功能,也远远大于了渡河的功能了,这是中国古廊桥独树一帜的特色,也体现了百姓对于这种桥庙结合文化的一种推崇。毕竟即使分建一座桥,或者庙都要容易的许多,更别说修缮难度大增了。而且此桥必定要承受福建山区这种极易洪水暴涨的地区天灾。

在廊桥中最为出名的,当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了。

除却木石结构廊桥(石墩木结构),石拱廊桥以外,在美丽的浙闽山区,还有一度曾被中国的桥梁科学家们以为技艺失传的木拱廊桥。



而说一度以为木拱廊桥失传则要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说起,在该画作中的桥梁便是木拱廊桥,而我们称之为虹桥。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攻陷了汴梁城,北宋变成南宋,而汴水河道也越来越浅,加上没有疏浚措施,最终连同虹桥一起在滚滚历史中湮灭。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在浙闽山区发现那200多做木拱廊桥,一对比才发现虹桥的制作技艺并没有失传。随着宋室南下,大量的能工巧匠也随之南迁,最后在浙闽山区定居,并把这一技艺代代传承了下来。

当然了,说起廊桥的历史,其实最早在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开通褒斜道碑》就有记载道:“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此时的廊桥尚被称之为楼阁。而除了作为水上的桥,大家可曾记得电视中不断出现的东阳横店秦王宫?

到了三国时期,根据《华阳国志》、《三国志》的记载,在今天的甘肃文县有一座单孔木伸臂廊桥,即“陇蜀咽喉”—阴平桥。

后来除却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中可证明唐朝有名词廊桥以外,北宋《渑水燕谈录·事至》中记录了青州城有一座虹桥的记载,此时的史记皆称之为虹桥。《东京梦华录·河道》以及《山西通志·平阳府》则说明了《清明上河图》中的那座桥即为虹桥。

只是“廊桥”二字则是因为梅嘉先生翻译的《廊桥遗梦》而被大众所熟悉和接受了,后来逐渐变为最普遍的叫法。

中国古式廊桥不仅承载了交通运输之便,更加是古代工匠智慧的一种最佳体现。而今,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在如今各色桥梁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桥梁承载的任务基本都是交通,而不会有像廊桥这种只过行人,内置坐椅休闲避雨的桥梁了。想想,“江南烟雨廊桥,点滴皆做相思”,约一佳人,举目而去,两边或是绿翠山松,溪水潺徐亦或是桥下波涛浪点,两岸高楼耸立,确实也有着几分浪漫了。

可喜的是在2009年,有着廊桥之乡美誉的温州泰顺县加上丽水庆元县,连同福建省 屏南县 、寿宁县、周宁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河道》:

《山西通志·平阳府》:

参考文献: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茅以升等《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出版社

               鲁晓敏  《中国廊桥》 中国国家地理2012第五期

              《钦定全唐文全唐文》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