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炊 烟 袅 袅


炊烟袅袅让我们常会想起农业 社会 时代的宁静和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常使我们感怀那个简单的岁月。随着远离故土的日子日渐绵长,印象中故乡的炊烟却也逐渐模糊起来,好像炊烟只能从漫画书或者是动画片上可以看到一样,甚为怀念。故乡的炊烟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凄凉,故乡的炊烟是伴随着夜色渐浓下家的味道。


夕 阳 西 下


炊烟和夕阳是一副绝美的画卷,而且一年四季晨曦傍晚各有不同。春天的风是最为强劲的,风大雨急炊烟很是容易吹散,如一个奔跑着小女孩的头发随风舞动。万物复苏的春天也是容易早起的季节,经历一整个冬天的赖床在春天的几场春雨和惊雷中慢慢就苏醒过来了,开始投入一场繁忙的春耕战役中,但总有些年轻人仍然眷恋被窝,因而在农村,晨曦的炊烟往往是判定女主人是否勤劳的风向标。晚起的人家发现街坊邻居都吃好好饭准备下地的时候,而自家的灶台才刚冒热气,长年累月多少也是一种激励和考验吧!夏天的炊烟相对来说总是晚的,因为太阳最强烈白昼也最长,而且几乎全家老小都在田间地头“双抢”,炊烟最晚才是勤劳的见证。不过这也不尽然,因为有些家庭在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有老人的帮衬,为子女做好饭款待忙碌了一天的孩子们,哪怕是已经结婚分家了,父母依旧还是会在这特定的时节给孩子们找回原生大家庭的温暖感觉,这对于缓和婆媳关系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独生子还好,遇到三两个儿子的就很难帮衬了,难以兼顾各家的情况就很容易为今后妯娌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


秋 日 观 察


相比于春天的稀稀疏疏和夏日夜深难以辨别,秋天的炊烟是最美的,美在安静,美在娓娓道来。秋日里正是一年农闲时,趁夜色不天黑女主人就会开始做饭,以期还在外劳作的男主人不会挨饿太久。秋风和煦的日子炊烟是最容易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干柴从烟囱里飘来的是青烟,如果是有些水分的湿柴或者没有充分燃烧的灶台就很容易浓烟滚滚,没有了风雨的侵袭,炊烟是一个村庄最有生机的时刻。此时,如果你从不远处的山坡纵观全村风貌,应该一点也不弱于狼烟四起的边境地带吧!湛蓝的天空偶尔有几架飞机从天空掠过,留下长长的足迹,这时候山里的孩子总是习惯于对这些新事物高兴的大叫,山里的男人们伴随着炊烟袅袅升起也陆陆续续回家了。这炊烟某种意义上就是家象征,如果妻离子散又怎有炊烟的升起,如果父母远去又谈回家吃饭。冬天的夜是最漫长的,往往太阳西斜就夜色渐浓,灰蒙蒙的天气中总感觉炊烟也是元凶之一。冬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庄稼人辛苦一年品尝的季节,谁家里娶亲嫁女,谁家里老人大寿,又谁家里喜添贵子· · · · · ·通过烟囱冒出的烟的时间和大小总是可以判断出这户人家是否在操持什么喜事,路过的村民送去简单的祝福,或者是邻里之间借个锅碗瓢盆什么的总是很方便的。炊烟在村庄的四季中总是生活的影子,是一户人家的精神风貌也是整个村庄生机活力的写照,如果村民搬迁留下空荡荡的房屋,那剩下的唯有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和无数人的记忆。


远 方 的 家


我的家在南方的丘陵地带,山林茂密葱郁,因此从来不缺柴火。每年农闲时节过后,大山里的各种飞禽走兽慢慢进入冬眠状态时,也正是农民上山忙碌储备来年的柴火时候。那时候上山有很多干枯的竹子,杂七杂八一类的树枝也都风干,所以劳动人民在这时候选择上山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有的人家全家老小出动,带上板车和牛车和干粮,几天下来就把整个杂货间堆得满满当当,也有勤快的人单枪匹马上阵,早出晚归一个多月也能收获颇丰,用不了那么多又怕柴火腐烂的人家,索性将柴火卖给外地人以补贴家用。那时候我们家除了要给自己家添置新的柴火外,还要联合伯父姑姑的力量给爷爷奶奶家储备足够多的柴火,相比于年轻人家庭需要的只是细小的柴火,爷爷家更多的是需要十分硕大的树干,因为整个冬天是老人最难熬的日子,他们并不习惯于用木炭取暖,因为烤火的热量不均匀,往往面颊通红但是脊背却冷得不行,所以自打我记事起爷爷奶奶在每年的冬天到来年的春天都是要在一个小房间用柴火取暖,所以粗壮的柴火不但耐烧而且散发足够的热量也符合老人过冬的需要。需要这样四散的热取暖的当然又何止是老人,初冬打霜的季节总有些早上和深夜时分寒冷,揣着两个手到兜里都觉得有些冷的后辈总是会不定时来烤火,不止于此,街坊邻居一些独居的中老年人也会常来闲话家常。围坐在火堆的周围取暖,你总是能够听到不大的村庄最新发生的事情,谁家今天挖了很多冬笋,谁家女儿出嫁,谁家婆媳之间又吵了一架,在老年人心中这和国家大事应该没有什么两样,总之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如火焰一般上下窜动,但是随着油尽灯枯看后也就逐渐化为一堆轻飘的灰尘。


柴 火 记 忆


有了柴火的足够储备,来年庄稼人又可以放心的施展拳脚卖力干活,这某种程度上就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写照,民以食为天的状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有了柴火就不怕饭煮不熟,这样吃饱了才有力气让来年粮食大丰收。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何时开始,曾经庞大的砍柴队伍就慢慢消失了,偶尔只是几个老人的身影,躬着佝偻的背扛着有些沉重的柴火。烧柴的人渐渐少了,曾经的老房子也在脱贫中逐渐推倒,炊烟也在如今的新房中逐渐吞没。一家比一家高的房子,一户比一户豪华的装饰让,天然气慢慢取代了柴火,新房子逐渐取代了老式瓦房,炊烟升起万家灯火时成了一种奢侈,时代的发展总是会让乡村遗失太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美。 (文/2125字)


(作者:落山,男, 出生于井冈山下,90后文学爱好者。酷爱网球,践行并尝试用笔尖记录生活的点滴感动,曾历时一个月骑行109青藏线。写公众号的初衷是品读乡愁和生活点滴,动力则来源于若有额外收入将适当投入公益事业。)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