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脏象学说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藏,泛指体内的脏府;所谓象,是指脏腑功能反映在外的征象。张景岳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藏象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古代的解剖知识,《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皆有大数。”一方面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长期观察和反复的医疗实践,从而认识到脏腑所属范围的功能。如《灵枢.本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也。”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的概念,而它主要是对人体每一-个脏腑系统的生理功能的概括。藏象学说便是研究人体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内经》论述“藏象”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脏腑和血气精神两大部分。脏腑部分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脏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等内容。气血精神部分包括血、气、精、神的化生、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内容。这些内容,形成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成为祖国医学理论中的基础核心部分。

一、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灵枢.本藏》指出:“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五脏主藏精、藏神,如《灵枢.本神》所说:脾藏营,营肝藏血,舍血舍魂;‘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即肝主藏血以舍魂,脾主藏营以舍意,心主血脉以藏神,肺主藏气以养魄,肾主藏精以舍志。血脉营气精为五脏所藏,神魂魄意志亦为五脏所藏。五脏主藏精,精是神的物质基础,有精而后有神,故五脏藏精又藏神。六腑主传化水谷而运行津液,如胃主受纳熟腐水谷,小肠主分别清浊,大肠主传导糟粕,膀胱主储存和排泄水液,三焦主通调水道,胆主储存和排泄胆汁等。《素问.五藏别论》对五脏六腑总的功能作了明确的划分:“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主藏精气而不传化水谷,具有满而不能实的特点。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六腑主传化水谷,传导糟粕而不储藏精气,具有实而不能满的特点,只宜为水谷所充实,不能像五脏那样保持精气盈满。由于五脏主藏精气,五脏的精气充盛,人体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果精气亏虚则五脏失养,产生病变,因而五脏的病变每以虚证居多,诸如心血虚,肺气虚,脾气虚,肝血虚,肾精亏损等,于是治五脏病亦当以补养其精气为主。六腑主传化水谷,必须传化通利,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活动。如果传化不利,便使六腑闭塞,产生病变,因此六腑的病变每以实证居多,诸如胃肠积滞,胆气横逆,三焦气机滞塞,膀胱蓄水,大小便不通等,于是治六腑病应当“ 以通为用”。

     以五脏六腑分而论之,其职有专司而功能各有所别。《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IIn)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这里提出了十二脏腑各自的功能职责:心主神明,为人身之君主,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肺主治节调理,以“肺者,气之本”,司呼吸,调营卫;且“肺朝百脉”,运行气血;肺又主津液输布,通调水道,故谓“治节出焉”。肝气易亢,性似将军;肝藏血而为“魂之居”,又主思维活动。胆主决断功能,《素问,奇病论》作了论证:“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所以胆被称为中正之官。膻中即心包络,是为“心主之宫城”,护卫心脏,代心行令。脾与胃同主饮食五味的吸收,其中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而“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故二者被后世合称为“后天之本”。大肠主传导水谷变化之糟粕。小肠则承受胃中传下的水谷,而主分别清浊。肾主骨,则作用强力;肾藏精生髓,而髓通于脑,故肾又主智能技巧。三焦职司气化,主通调水道。膀胱是水液汇聚之腑,经过气化作用,而主水液的排泄。

     必须明确,人体十二脏腑既是独立的十二个脏器,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它们既有各自的主要功能职责,又要依靠相互间的协调合作、密切联系,才能完成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经文着重指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正是在于强调中医脏象学说的整体观思想。具体言之,可以从三点理解:

     第一,十二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就五脏言,脏与脏之间有着相生相制的关系。比如前面提到过《阴阳应象大论》之“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即指肝血济心,心血养脾,脾精养肺,肺津滋肾,肾精养肝,此乃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又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述“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主者,克制之意;肝气的疏泄可以防止脾气的壅滞,故脾受肝克制;脾气的运化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溢,故肾受脾克制;肾水的滋润可以上济心火的亢烈,故心受肾克制;心火的上炎可以制约肺气的肃降,故肺受心克制;肺金的肃降可以抑止肝木的亢奋,故肝受肺克制,此乃五脏之间的相制关系。就五脏与六腑而言,脏与腑之间又有着表里相通的关系,《灵枢.本输》指出:“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原文表明了脏腑相合、互为表里的关系,可见脏腑之间亦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难经。三十五难》则直接说:“小肠者,心之腑;大肠者,肺之腑;胆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肾之腑。”

      第二,十二脏腑在功能上相互配合。人体整个生命活动,无论津液的输布,气血的循行,精微的生成,糟粕的排泄,肢体的运动,神志的思维,都要依靠十二脏腑功能的密切配合,共同作用。《灵兰秘典论》之所以假借古代政府官职来说明人体内,脏的组织关系,并且强调“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正是在于突出脏腑整体功能的重要性。

      第三,十二脏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由于十二脏腑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功能上的相互配合,因而在病理_上亦相互影响。如五脏之间,肝病可以传脾,肝火可以犯肺,肝病可以及肾,肝病亦可以及心。临床上所谓肝气乘脾,肝火犯肺,土不生金,火不暖土,心肾不交,水气凌心,金水失滋等病变,都是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如脏与腑之间,亦有肝气犯胃,心移热于小肠,肺移热于大肠,肾移热于膀胱以及肝胆同病等等。《素问.气厥论》所述“肾移寒于脾.....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脾移热于肝.....肝移热于心心移热于肺.....肺移热于肾.....肾移热于脾”以及“胞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于大肠.....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正说明了脏腑之间在病变上的相互影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