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老师的1000字诗歌两篇

我急需赞颂老师的1000字诗歌两篇
要诗歌不是作文
符合要求的话再加100分

第1个回答  2009-05-13
老师 您是太阳

在您双眼的凝视中 让我感到了恩泽

在您双手的爱抚中 让我感到了温馨

在您谆谆的教导中 让我明白了世界

在您切切的期待中 让我懂得了责任

您是默默无闻的传道者 指明迷路人的心境

您是黑暗中的一席灯火 照亮别人却燃烧自己

您是滚滚波涛中的灯塔 畅明了没有方向的航路

我仰慕您的胸怀 在不断的向您靠近

我崇拜您的涵养 在极力的储备能量

您是太阳 深情爱恋着芸芸众生

您是月亮 温柔抚慰着山川大地
第2个回答  2009-05-12
二、作文
教师与经典阅读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教师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更需要阅读经典。教师阅读经典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经典阅读要读大家著作。名师大家的著作,是经得住实践与历史的考验的。教数学的老师可以读一读笛卡尔、莱布尼茨、罗素的著作,如罗素的《数学原则》是对于概念的意义理解,即使从哲学角度,也会有重要收获。教外语的能不能读一读语言学专著,比如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教语言的要理解语言。语文老师要想教学到位,一定要认真研读吕叔湘、叶圣陶的学术论著,了解他们的教学观,他们的很多东西是颠扑不破的。
随着时代的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要有一定的学术宽度。知识面太窄,发展有限,也会影响深度。学文科的教师要染指一下数理逻辑、科学史、技术发展方面的知识,学理科的教师,更不能有人文缺失,提高文字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教学效应。进一步说,无论哪一科教师,都应该学习教育哲学。
教师自身应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自立自强、人际和谐等,那么,《学记》、《论语》、《孟子》等典籍不可不读。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胸俱醉。金钱、权力、名利、冤屈等等,全部一扫而空,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分了解,少了一分无知。
阅读经典还要有做学问式的阅读态度,“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快餐式的文化,来得快走得也快,没什么根底,对此教师应该有所不为。做学问讲求精思炼志,“吹尽黄沙始到金”,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励志。
教师崇尚阅读经典,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让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教师与经典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时的醒己励人之句,可谓字字经典,深入浅出,其道理更是容易理解。不过,韩大学士倒是忽略了一点:师惑则何从?
这也就是研究教师与经典阅读的痼疾所在了。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崇德,重文,自古已经成为师之良品,更是被大量的学者顶礼膜拜,仿佛是有了崇德重文,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样子。其实,这么说并不是为了批评这些论点,因为首先弄明白的应该是品与学的关系。
白话的简单来说,学了才可能懂,懂了再经过思考,才是你的东西,然后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品德了。这个过程更像是吃饭--消化--吸收这样的关系,而最后在身体上发生的表象,就像是学习而结果到的品德一样的东西。说的简单啊,其中的关键点,却恰恰在这循环体的一头一尾。第一,既然是学,那么跟谁学,怎么学(以什么方法,什么态度来学)。而这些也正好来自你的教师的影响。这样延伸出去,再研究教师,然后是教师的教师,再然后......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的问题了。但我们想说的却不是这个类似于鸡蛋的问题,而是重点在教师的品德上。教师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对于学生们未来在社会上的待人接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着社会未来的走向。所以这一点的终点落在了教师身上。第二,思考后才是你的东西。再深刻点,用什么去思考?当然是思维。思维是一种方式方法,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渐渐形成或是慢慢接受的。作为幼年教育的所谓启蒙,教师的思维方式也很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式被学生们所接受,再运用。于是,同样的问题产生了--这点的终点也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可以说,正是因为教师从根本上就这么重要,所以他们的内涵,品德,举止也自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才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进一步讲是那些教师们承载着这样的希望、未来。压力,可想而知了。不过,教师们的深厚底蕴,倒是可以把这压力变成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动力。那么,所说的深厚的底蕴又是什么呢?
阅历。
它可不像是你书桌上笔筒中的笔,可以实体化,也可以数字化,可以用油亮的水彩画出美丽的风景,又可以在你的财务报表上记录下真实的数字。唯一能够形容它的,只有你书架上那本本经典的文学著作。“养其根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言简意赅地说就是“厚积而薄发”。
其“厚积”在于读那些文学经典的过程,艰辛的过程倒也能够算是一种自身的磨砺,“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关键的是一种态度。说句公道话,教师们其实很辛苦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时间紧;繁多的进修和培训让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应试教育机器磨平了棱角,很少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谢银根)而另外的一点,就是文理分家的非客观性。文和理,表面上的两个大学科,大方向,其实说到根本,实质上就是两大思维模式罢了。文,讲究全面、谨慎、细微;理,重视逻辑上的关系的应用。两大模式互相弥补,互相依赖,而文理并重才是未来发展的真正的趋势。罗伯特·T·清崎所重视的正是同时拥有多个理财大师的思维模式,综合运用。所以建议教师们不要局限在自身的科目与方向上,在“纵向”和“横向”上“厚积”,能够运用多个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研究,也许倒不失为一个捷径。教数学的教师可以读一读罗素的《数学原则》,这是对于概念的意义理解,即使从哲学角度,也会有重要收获。教语言的可以借鉴一下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它就是运用理学思维反省文科教学的典范之作。
而其“薄发”却是存在于读那些文学经典的结果上。正是由于一点点的积累,你能做到“博”然而真正的“博”却没有尽头。但是做到了“博”的最大好处,就恰恰像上面说的一样,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多种思维模式,这作为万物之始的思想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其实类似于这样研究题目的观点基本上没什么出入的。反是一则小幽默更能说明其问题。都说学校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却是可以视作“教”与“学”的逻辑结合。教师之所以只重视“教”而看轻“学”,大概是因为只有教师节而没有学生节的缘故吧......
可做深思。

作文肯定不能全抄了,只可以供你参考一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