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中讲的六和敬指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2-06
菩萨度化众生的六种态度。这六种即︰同戒、同见、同行、身慈、口慈、意慈。又作六和、六慰劳法、六可喜法。菩萨为摄众生,须与众生久处,若不和合爱敬,则两不相合,不得成就般若,故须善用此六和。《法界次第》卷下云(大正46·693a)︰‘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
(1)同戒和敬︰谓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又知众生以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
(2)同见和敬︰谓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又知众生以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
(3)同行和敬︰谓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又知众生以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
(4)身慈和敬︰谓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合。又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
(5)口慈和敬︰谓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合。又知前所得乐之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
(6)意慈和敬︰谓菩萨常住无缘大慈三昧以修其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合。又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
此外,《大乘义章》卷十二云(大正44·712c)︰‘六和敬者,同止安乐不恼行也。起行不乖,名之为和;以行和故,情相亲重,目之为敬。’然所举之名略异,即身业同、口业同、意业同、同戒、同施、同见。其中,前三者就身显同,后三者就行说同。
(1)身业同︰略有二者,一者离过同,谓同离杀盗邪淫等事。二者作善同,谓同为一切礼拜等善。
(2)口业同︰亦有二种,一者离过同,谓同皆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二者作善同,谓同为赞诵等善。
(3)意业同︰亦有二种,一者离过同,谓同离一切烦恼业思。二者作善同,谓同修信、进、念、定、慧等一切善法。
(4)同戒︰略有二种,一者受戒同。二者持戒同。或分三种,一者律仪戒同,二者摄善戒同,三者摄众生戒同。
(5)同施︰略有二种,一者内施同,谓自舍己身,奉给尊事。二者外施同,谓舍余资具。又分三种,一者财施同,二者法施同,三者无畏施同。
(6)同见︰见谓见解,略有二种,一者世谛中见解无别,二者真谛中见解无别。
此外,《祖庭事苑》亦列有六和之名,即身和共住(谓生活上互相照顾)、口和无诤(谓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意和同事(谓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戒和同修(谓遵守共同的戒律)、见和同解(谓见解一致地共同修学)、利和同均(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
[参考资料]《中阿含经》卷五十二〈周那经);《无量寿经》卷下;《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新译《华严经》卷十八;《仁王般若经》卷下;《四分律》卷五十;《集异门足论》卷十五。

————详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