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惊问:他还活着?大臣:明天必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人情似纸纸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在古代,帝王与臣子之间很少有真情,他们会为了所谓的“大义”斩杀曾与自己亲近之人。

例如说:“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

解缙曾受朱棣喜爱,可谓是朱棣面前的“大红人”,然而,这个“大红人”最终还是落得个官败身死的下场。

两人之间有什么故事?这要从燕王篡位一事说起。

洪武二十八年,太子朱标病逝后仅三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也被人下毒害死。

此时的大明王朝能够被给予重任之人,就仅剩下了朱元璋的三子晋恭王朱棡与四子燕王朱棣。

然而,就在朱元璋准备让朱棡辅佐新皇的时候,朱棡却不幸逝世。

彼时,朱棣成了剩下的诸多藩王之中年龄最长之人。

无奈下,朱元璋只好将保卫大明王朝、辅佐新皇朱允炆的重任交到了朱棣的手上。

朱棣剧照

此举危险与机遇并存。

朱元璋深知:朱棣虽有才能,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想法。

朱元璋本想在为新皇朱允炆做些事情,可他也深知自己气数将尽,只得尽力布局,然而,还没等朱元璋谋划结束,他的大限就已经到来。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可此时,他仍然不放心新皇朱允炆。

虽然丞相胡惟庸、功臣太师李善长等开国功臣已经被他血洗,但仍然有些人对皇帝的宝座窥敛已久。

为了江山社稷,临终前,他喊来朱允炆,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道: “燕王不可不虑。”

此外,为了让朱允炆的皇位坐牢,他还留下了两道保险:“ 其一,各藩王不得离开属地,各藩王的兵马官员,皆归朝廷统一管理,不得私自调动;其二,各地藩王不得来京奔丧。

朱元璋的这两道命令不可谓不高明。

此举既节制了各个藩王的权利,又杜绝了藩王们借奔丧之名,对朱允炆逼宫的可能。

事情正如朱元璋所料,在他故去后,没有任何一个藩王借机对朱允炆下手。

哪怕是雄心勃勃的朱棣,也只能偏安一隅暗地继续积蓄力量。

此后,朱允炆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

可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为大明挑选的第二任皇帝实在是太过年轻。

朱允炆上位仅不到一年,便在黄子澄、齐秦两位大臣的建议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周王、齐王、代王等藩王相继被废。

在他的强势削藩之下,剩余的藩王皆人人自危,哪怕之前从未对朱允炆心有不满的藩王,也打起了将朱允炆推翻的念头。

朱允炆的削藩之举无疑给朱棣发兵造反制造了一个机会。

他站在了众多藩王的角度,用利益将剩余的藩王们联合在了一起,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诚然,此时的朱允炆贵为大明朝的国君,名义上掌控着国家的所有兵马,但是他毕竟刚刚登基不久,对于军队的掌控并不牢固。因此,哪怕朱允炆在如何地调兵遣将进行抵抗,还是被朱棣带兵打到了城下。

自此,建文帝短暂的统治结束了,燕王朱棣正式登基坐上了皇位,年号永乐。

不得不说,朱棣身上的“篡位”的污点,但是他确实是一朝明君,功绩斐然。

自他登基后,不仅体恤百姓减免赋税,重视教育,更知人善用,任选贤能,甚至连许多前朝被贬官的有能之才也被朱棣委以重任。

其中就包括了有着才子之称的解缙。

而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他才和解缙之间有了联系,也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解缙,相传自出生之时便有识、写文字之能,因此,幼时被冠以“神童”之称。

随着解缙年龄的增长,他的才能越来越凸显出来。

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十八岁高中解元;十九岁高中进士,深得朱元璋的垂青。

才华横溢、少年登科,又被当朝皇帝所中意,这种种迹象都仿佛表明解缙的仕途或许会一帆风顺。

可是,谁也没想到,解缙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恃才自傲、不通情理。

话说,自得到朱元璋的垂青后,朱元璋便让解缙入了官场,并对他加以重用。

初入官场的解缙,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很快就有了一番作为,这让朱元璋十分欣喜。

一次,朱元璋喊来解缙,对他说道: “你我虽为君臣,但其实就像父子一般。”

对于朱元璋的抬爱,解缙很惶恐,只是一再地保证自己会用心办事,不会辜负皇上的期望。

此后,解缙做事更加严谨,然而,就是这样的严谨,使得他的仕途变得一波三折。

古时候,为官并不像是搞研究,除了要有出色的能力之外,更要懂得人情世故。

解缙不谙世道,不懂得变通,常常对事对人直言不讳,这让他在无形之中得罪了很多同僚,甚至还有同僚暗地里向朱元璋进言,声讨解缙。

作为一手提拔他上来的人,朱元璋当然知道解缙的秉性。

见状,他找来解缙的父亲,让他把解缙领回家中,好好扳扳性子,十年之后必定大有作为。

就这样,解缙被他的父亲领回家中“闭门思过”,直到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登基,解缙才再一次地回到了官场。

可是,由于之前得罪的人太多,他依然没有受到重用,仕途之路一直不温不火。

后来,朱棣取替朱允炆坐上皇位,解缙才重新的受到了重用。

作为辅佐过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的三朝元老,解缙本以为他这一波三折之后,终于能够安心地操劳国家社稷,却没曾想他再一次为他的不谙世事付出了代价。

在解缙得到朱棣赏识后,他得到了一项重任——主持撰纂《永乐大典》。

此时,身为内阁重臣,又官拜翰林侍读学士的解缙,仕途之路走到了巅峰,同时他对朱棣的知遇之恩也感激涕零。

当解缙接到朱棣的圣旨之时,满心感慨难以言表,最终只化成了一个信念: 定不辜负皇恩,将《永乐大典》撰纂成传世佳作。

虽然解缙雄心勃勃,但是《永乐大典》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

纵使又百余人供他调度,但工作量仍然十分庞大,而且在撰纂过程当中,又遇到了许多阻碍,撰纂任务难度颇高。

可哪怕有千般苦楚,解缙依然在尽心竭虑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时隔六年,当这部造福万代的典籍终于撰纂完毕之时,负责主持撰纂事宜的解缙,因劳苦功高又才华横溢,逐渐成为了朱棣身边的宠臣。

实际上,当朱棣下令解缙主持撰纂《永乐大典》之时,解缙就已经是朱棣身边的近臣。

每当看到朱棣有烦心之事时,他都会主动上前解忧。

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犯了身为臣子的大忌,不仅干涉了朱棣的家务事,同时还干预朱棣立太子的决定。

永乐三年,朱棣正在为立太子一事左右为难。

“太子之位空缺,可该如何是好,谁更适合呢?长子还是次子?”

正在朱棣犹豫不决时,他传令解缙前来觐见,习惯性地让解缙进行分析。

解缙听后,思索片刻便直言道:
“当立长子,自古如此。况且皇太子仁孝之名,天下尽知,如果立长子则天下归附,如若将其弃之,则必兴事端,如果开此先河,那么明朝怕是再无安宁之日。况且以史为鉴,后人必学其中有违大统。”

听完解缙的分析,朱棣脸色渐渐地露出了不悦,毕竟在他心中,他的次子也朱高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解缙看出了朱棣脸上的神色,于是为了说服朱棣,解缙用处了杀手锏,说了一句“好圣孙”(朱瞻基)。

听闻解缙提到了“好圣孙”,朱棣与解缙二人相视一笑,都懂了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商定结束后,朱棣当即下: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熙为汉王。

按照这样的事态发展下去,朱棣身死后,朱高炽定能登上宝座,可偏偏,朱高炽却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在朱高炽获得太子之位后,他变得十分自大,做出的许多事情都不令朱棣满意,相反次子朱高熙却办事得体,越来越受朱棣的宠爱。

对于这样的情况,解缙暗道不好,唯恐太子之事再生变故。

为此,他开始上奏朱棣表明朱高煦缺点甚多,难当重任且给朱高煦的待遇已经超过了一般宗亲的待遇,这么做不合礼法。

此时,朱高煦已经深得朱棣喜爱,看着解缙折子,朱棣认为这是解缙在离间他与儿子的骨肉亲情,况且解缙还指明自己给朱高熙的待遇有违礼法,这不是变向的说自己昏庸无德、不知礼数么?

此刻的明朝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受万民爱戴的朱棣,怎可能甘心被一个臣子指责?

于是,朱棣龙颜大怒,给解缙安了一个“离间骨肉”的罪名,将他贬官。

朱棣此举让解缙的“仇人”知晓后,他们暗地里落井下石,使得解缙的官职一贬再贬。

永乐八年,人微言轻地解缙有急事需要面见朱棣,然而,当他来到皇宫之时,却被告知朱棣御驾亲征在外。

“此事不得再耽误?该怎么办?”

突然,解缙想到了太子,国家大事不存私心,想到此处,他请人将此事禀告了太子。

解缙一心为国,却不曾想此事却被厂卫一字不差地禀报给了朱棣。

朱棣听闻此事龙颜大怒。

“好啊,这解缙都敢拉帮结派,勾结太子了,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来人,下旨把解缙关在诏狱里。”

当圣旨传到解缙这里,解缙不懂自己为何会受如此无妄之灾,可帝王命难违,他放弃了抵抗,跟着来人离开。

下诏狱后,解缙曾想过朱棣会意识到自己乃忠臣,赦免自己,可是,等了五年,他始终没等来赦免,反而等来了自己的死期。

一次,朱棣处理完手中的事情,正感觉到无聊,便命负责看管诏狱的大臣拿来了囚犯的名单。

看着一个个曾权力滔天和自己作对的臣子的名字在名单上,朱棣很是满意。

然而,没翻几页,他的动作便停了下来,因为他看见了一个特殊的死囚名字——解缙。

看此名字,朱棣吃惊地问道:“ 他还活着呢?

听到这话,在旁等候的大臣心里也是一惊,连忙微笑回答道:“明天必死。”

朱棣听闻后,摆了摆手,让大臣退了下去。

在大臣离开后,他便回到了诏狱,喊来了几个能用的人,让他们出个主意。

在几人的密谋下,解缙的结果也已经被确定。

第二天清晨,那名大臣拿了好酒好菜,前来看望解缙。

看着大臣如此热情,解缙以为皇帝要放自己出去很是欣喜,便也不设防备,喝了起来。

没过一会,解缙已经有了醉酒之态,见时机成熟,大臣喊来了几人,将解缙脱光衣服埋在雪地之中。

天寒地冻,解缙没多久便活活冻死。

解缙死后,大臣上奏称: 解缙自己饮酒过度,冻死在雪中。

回首解缙的一生,他从小就是天纵奇才,但是就是因为不谙世事、恃才自傲,他的仕途之路才会一波三折。

虽然一代才子如此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但是这又能怪谁呢?怪解缙,怪朱棣,亦或者是怪当时的制度。

答案无从揭晓,但或许谁都错了,又或许谁都无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