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多给别人留条路,是避开人生祸患的法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这也是为了免除怨恨,因为怨恨是生出祸患的前提。

不管是用人还是处事,最忌讳的就是一个人对你产生怨恨,哪怕你去任用一个品德不那么完美的人,都不要任用一个对你心生怨恨的人。

因为一个人即便品德不够完美,他的矛头也未必会指向你,但是一个对你产生怨恨的人,他的怨恨也会发泄在你身上。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戮辱所任者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于自己任命的人杀戮侮辱,这样的统治方式是非常危险的。

最危险的统治方式,就是过度惩罚或者羞辱过自己的下属,然后再去任用他。

下属会犯错,但是惩罚下属的尺度一定要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这并不是对于下属委曲求全,而是避免下属的内心生出怨恨,如果不懂得遵守这个底线,以为他是下属,就无条件的侮辱和惩罚,必然会种下怨恨的种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犯类似的错误,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任人用人,总会借职位的权威泄情绪之愤,一旦对方犯了一点小的错误,就紧抓住这个错误不放,得理不饶人,甚至对下属百般侮辱,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权威,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而你的耀武扬威,必然会给你带来想象不到的灾难。

在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将越军打得落花流水,越军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眼看着要家破人亡,就要求跟吴王讲和,愿意跟给吴王当下人。

吴王夫差的大臣伍子胥极力反对,要求直接把勾践杀掉,以免后患。

吴王夫差这个时候有心要羞辱勾践,就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还把勾践带回去,让他们夫妻住茅草屋。

就这样,越王勾践在吴王手下做了几年的奴仆,在这期间,勾践不仅鞍前马后,做牛做马一样的伺候吴王夫差,甚至还受到百般屈辱,但是勾践依然忍了下来。

吴王夫差看到勾践对自己如此忠心的模样,感动之余,决定放勾践夫妇回国。

而勾践回国之后,发愤图强,经过十年卧薪尝胆,最终发兵讨伐吴国,而那一年,吴国因为粮食供应不上,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就这样越王勾践包围了吴王夫差的王宫,杀死宰相活捉夫差,而吴王没想到,这个曾经给他当下人的人,竟然颠覆了自己的国家。

吴王夫差和勾践本是两个国家的君主,吴王夫差因为优柔寡断,最后被勾践颠覆了自己的国家。

吴王夫差对勾践虽有不杀之恩,但是也有屈辱之恨。

而这正说明了一个道理: 所有承受屈辱的人,心里面的怨恨都不会消失,他的屈辱会化为怨恨,怨恨最终必定会化为武器。

而对于勾践来说,他愿意承受这份屈辱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去复仇。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也;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福分不必强求,只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态度;祸患也不能逃避,只要能排除怨恨的心情,就是远离后患的方法。

人生的福气是从平和的心境中而来,而人生的灾祸就是从怨恨的情绪中而生。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为人处事时,都会极力避免与人之间产生怨恨,更不会任用一个内心存在怨恨的下属。

张飞的结局就是对这个道理最深刻的诠释。

在刘备称帝之后,张飞成为将军,同年,刘备派兵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关羽被杀,张飞无法压抑自己的悲痛,整日酗酒,酒醉之后就鞭打属下,最后他的部下被他鞭打之后觉得受到了屈辱,趁张飞醉酒之时,将他刺死在军营之中。

这句话的原意是一个人在平衡欲望和物质关系的智慧,而用到人生为人处事之中同样适用,从细微处察觉事理,懂得守弱明强,不给自己留下祸患,这便是为人的智慧。

人生之路漫长,能走得过去的时候,也留一些别人能够过得去的路;在别人犯错的时候,给别人一些改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

别逼得太紧,方便了别人,也方便了自己,如果把路都走死了,那么你以后的路又在哪里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