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吐鲁番坎儿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26

坎儿井,被誉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吐鲁番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地下水道工程,用于提高生存能力,适应当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吐鲁番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其干燥,但绿洲的出现却源于分布广泛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新疆地区约有1600多条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其中,吐鲁番盆地是坎儿井最多最集中、最盛的地方,最盛时有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其设计构思的巧妙和工程的艰巨而赞叹。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竖井用于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深度和间距随上游而变化,一般长3-8公里,最长可达20公里以上,年灌溉面积可达300亩至500亩不等。暗渠将几十米深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明渠与地面相连。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但坎儿井通过地下暗渠输水,影响极小,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的修建与吐鲁番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夏季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使戈壁下面的含水层加厚,为坎儿井的挖掘提供了可能。吐鲁番盆地与北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使得水源可以沿地势向盆地汇聚,确定了水的流向。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因为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质地坚实。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但坎儿井通过地下暗渠输水,影响极小,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汉代在陕西关中已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据说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汉通西域后,将“井渠法”传授给当地人民,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尽管与关中井渠和中亚的地理条件不同,但我们认为坎儿井是本地人民根据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


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得到了大量发展。爱国大臣林则徐对坎儿井赞赏有加,认为其不可思议的取水方法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


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品尝一杯“天然矿泉美容水”——坎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或饮一杯水冲泡的名茶,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目前,正在进行坎儿井的抢救工作,旨在让其恢复作用,使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扩展资料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又称“火洲”,地理坐标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和硕、尉犁、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吉木萨尔、木垒县相接。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面积70049平方千米,辖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共2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2个行政村。人口63万,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0%;非农业人口16.8万人,农业人口43.2万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